摘 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供應鏈管理的思想隨之出現。同舟共濟的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通力合作,目的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供應鏈的效率。然而采購作為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之一,其成本的高低必然會影響客戶的滿意度以及供應鏈整體的效益實現。因此,采購成本的控制成為供應鏈成本控制中重要環節之一,首先要避免傳統采購的種種弊端,發揮供應鏈的優勢,其次要通過第三方采購、集中采購、聯合采購等各種渠道,控制采購成本。
關鍵詞:采購;成本控制;供應鏈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傳統的從產品設計、制造直到銷售,各環節都由單個企業負責的經營模式已無法生存。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導致了復雜“牛鞭效應”,于是產品庫存積壓、服務水平較低、產品質量低劣、供貨周期延長及產品成本過高等現象屢見不鮮;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日趨明顯,于是瞬息萬變、難以預測的市場讓眾多企業束手無策;科技迅速發展、部分企業發展壯大、大量企業不斷涌現,于是激烈的市場競爭讓很多企業處在破產的邊緣。因此,供應鏈管理的思想產生了,企業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在全球范圍內與相關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各企業統一協調起來,實現優勢互補。曾經單個企業單打獨斗的局面轉向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提高了企業的柔性及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
采購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企業所需的各種物資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必須通過采購獲取,所以采購架起了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橋梁。為了使企業之間能實現無縫對接、提高準時制采購的效率、滿足客戶需求以及降低采購成本,就必須加強對采購的管理。采購成本的控制是采購管理的主要內容,采購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下游企業的利益和終端用戶的利益,進而影響客戶的滿意度和重復購買率,最終影響供應鏈的利益和市場競爭能力。可見,采購成本控制至關重要,必須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
1 供應鏈環境下采購與傳統采購的區別
1.1 采購動機不同
傳統采購是為庫存而采購,是典型的推動式采購模式,采購計劃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其工作重點是交易本身,如供應商的選擇、價格談判、合同簽訂、糾紛處理等。供應鏈管理模式下采購是基于客戶需求訂單的采購,是以市場需求為引導,是典型的拉動式采購模式,其工作重點是雙方工作計劃的制定、信息的交流、協調管理,從而降低庫存成本,及時響應客戶需求,提高庫存周轉率及資金周轉率。
1.2 采購流程不同
傳統采購流程多,僅選擇供應商這一環節就需要通過招標、投標、評標、決標、議標等一系列環節,歷時較長,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不確定因素增多。費時、費力、費錢,且效率低下,供需雙方往往是一次性競爭買賣關系,難以保證采購商品的質量,糾紛處理棘手。而供應鏈模式下的采購,供應商數量較少,甚至是單源供應,雙方是長期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采購流程簡單,環節減少,供應商會主動關注售后商品的質量,提高了采購的效率。
1.3 采購目的不同
傳統采購通常是一人或少數人行為,目的是為了完成采購計劃,降低采購價格,對于所采購的商品只是簡單地接受驗貨,遇到問題只能事后控制。而供應鏈環境下的采購由專門團隊完成,專業素質較高,通過這樣的團隊采購,可以不斷開發優秀的資源,培養或選擇優秀的供應商,采購方甚至可以參與供應商的產品計劃,協助供應商建立產品質量檢驗體系和質量控制標準,使不合格產品止步于流通之前,達到事前控制的效果。
1.4 供需溝通方式不同
傳統采購模式下,供應商專注于產品自身的銷售數量和銷售價格,且坐等采購商上門,產品信息不能及時、正確地傳遞到市場上;采購方也是僅專注于自身的需求,盲目選擇供應商。供應鏈模式下,信息化水平較高,供需雙方能相互信任,信息共享,減少牛鞭效應,提高了供應商的應變能力,使訂單與市場需求保持同步。
1.5 響應速度不同
由于傳統采購模式具有上述種種弊端,使得其對市場變化響應遲鈍,經常出現缺貨或庫存積壓等現象。供應鏈模式下的采購,是基于訂單的采購,且供需雙方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可以共同應對市場的不確定因素,根據需求及時調整、修正供貨計劃,對市場變化反應敏捷。
2 供應鏈環境下采購成本的控制方法
2.1 與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傳統采購模式中,供應商和采購方是單純的買賣關系。采購方每一次商品的采購都要經過發布招標公告、投標、評標、決標、議標再簽訂合同等一系列環節,程序繁瑣,費時費力,效率低下,且每次采購中標的供應商都會不同,這樣就會導致購進的商品在后期的使用中出現問題難以責任追究,雙方成了“一錘子”買賣關系。供應鏈模式下,供需雙方應建立起長期合作、互惠互利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需求方可以給長期合作的供應商頒發產品質量合格免檢證書,使采購環節大大減少,采購成本大大降低。供應方也會想方設法替采購方節約成本,主動關注產品的售后情況,為長期合作盡到自己的義務。
2.2 第三方采購
傳統的采購工作往往由企業內部的采購部門來完成,采購數量有限,另外采購部門與使用部門分離,難以保證采購物品的質量。供應鏈模式下,企業可以專注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業務,非核心業務可以選擇外包。第三方采購是專門從事采購業務的企業,經驗豐富,技術過硬,可以集成多方需求于一體,增強議價能力,降低采購成本。另外第三方采購往往有更多的供應商可選擇、有更專業的采購經驗,使采購商品質量提高。
2.3 聯合采購和集中采購
集中采購主要針對規模較大的企業,有專門的采購部門,可以集中多個部門的采購需求,對采購業務進行規劃和管理,制定統一的采購標準,由采購部門集中采購,減少采購物品的差異,降低采購成本。對于規模較小或者采購需求較少的企業,可以聯合起來采購,集小訂單成大訂單,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及集體談判的能力,獲取規模優勢。
2.4 其他采購成本控制方法
另外,當采購商品屬于市場緊俏商品時,采購代價過高,且難以及時滿足需求時,企業可以尋求采購替代,向生產同類型商品的廠家購買替代品,滿足需求,降低采購成本。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利用互聯網的電子采購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不受時間、地域和企業規模的限制,雙方均可以從眾多的商家中挑選合適的成交對象,交易成本低。
2.5 建立采購制度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建立采購制度是進行采購控制的有效手段。在采購之前建立采購預計劃制度,填寫采購預計劃表,做好事前控制;采購過程實施標準化作業制度,規范采購流程,規定采購人員權限,編制采購作業手冊;采購結束要建立財務審計結算制度,由于采購涉及錢財的交易,若不建立嚴格的審計制度,勢必會引發損公肥私、自私自利等行為,從而增加采購成本,損壞企業及消費者利益,甚至會導致違法犯罪行為;建立采購評價制度,定期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獎懲結合,增強采購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總之,采購成本控制是供應鏈管理重要環節之一,采購成本上升一個百分點,最終商品的售價至少要上升十個百分點才能抵消。因此,采購成本控制至關重要。只有避免傳統采購模式的不足,充分發揮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優勢,建立完善的采購制度,借助合適的采購方法,才能到達最佳的采購效果,既滿足客戶的需求,又減少了企業的庫存,降低采購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最終實現JIT采購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秀繁.供應鏈管理[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
[2]朱占峰,陳勇.供應鏈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作者簡介:蘇珍(1979-),女,安徽桐城人,安徽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