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結合當地水資源狀況,介紹了科爾沁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主要的做法分析存在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資源管理;管理制度;對策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積極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通過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提高能力,強化監管,嚴格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三條紅線”管理,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舉措,也是保障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關健所在。
1 基本概況
科爾沁區是通遼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處西遼河、教來河沖積平原中部,第四系松散積層深厚,第四系地下水儲存資源豐富,淺層水為54億立方米,中層水為132億立方米,具有很大的調節能力。境內較大的河流有西遼河和清河。過去流量較大,洪澇比較嚴重,自上游洪山水庫建成后,西遼河和清河水量逐年減少,現已斷流。水庫三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由于連續多年干旱少雨,河流斷流,目前3座水庫均已干枯,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50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量4.38億立方米,可開采量4.13億立方米。
地下水已成為本地區工農牧業及城市供水的唯一可靠的供水水源,截止目前為止,共有機電井16524眼,其中農業井16203眼,工業及城市自備井321眼。因超量開采地下水,已出現大面積超采區,根據地下水水質化驗資料表明,淺層地下水不同程度存在污染,隨著地下水位的降低面積的擴大,周圍一些污染物及有害物質也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向超采區的中心匯集,加重超采區的地下水污染。
2 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
2.1 用水總量控制
2014年度計劃取水總量控制指標為6.83億立方米。科爾沁區實際用水總量為6.176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為6.1291億立方米,地表水為0.0475億立方米。其中,一產用水4.4992億立方米,二產用水1.1928立方米,三產用水0.1060億立方米,城鎮生活用水0.3261億立方米,生態用水0.0525億立方米。
2.2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目標完成情況
2014年萬元工業增加值控制指標為37立方米萬元。科爾沁區工業用水量為0.8500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248.11億元。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為34.25立方米/萬元。
2.3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控制目標完成情況
2014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年度控制目標為0.61。科爾沁區農業節水灌溉投入很大,噴灌0.3萬畝,管灌157萬畝,滴灌33萬畝。節水效率較大,根據莫力廟灌區節水灌溉試驗并結合本區實際測算推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70。
2.4 水功能區納污控制指標
2014年列入國家和自治區監測范圍的水功能區個數為2個,因河流斷流,沒有水質監測化驗數據。
3 主要做法
3.1 明確管理目標
為加強水資源的“三條紅線”控制管理,通遼市政府將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分解到各旗、縣、區。科爾沁區根據分配指標及各用水戶實際情況,具體分配到鄉鎮及工礦企事業及個體用水戶,做到合理分配,優化配置。水資源管理工作從定性管理走向定量管理的科學軌道。水資源管理更加明晰化、定量化。新改擴建項目均實行最嚴格的審批管理制度,并需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水資源論證或水平衡測試相關材料,經審查批準后方可取水。
3.2 建立制度體系
根據國家現有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科爾沁區政府已出臺《科爾沁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實施意見》、《科爾沁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實施方案》、《科爾沁區節水灌溉工程實施細則》。擬定了《科爾沁區地下水資源管理實施辦法》、《科爾沁區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科爾沁區機電井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文件,填補了地方行政法規的空白,細化了法律法規的具體實施方案。利用電視、媒體、網絡和手機信息平臺發布水資源管理宣傳口號。在科爾沁區上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強化了社會輿論監督,完善了公眾參與機制。提高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初步實現了嚴密、精細、系統、完善的管理體系。
3.3 嚴格管理措施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出了比以往更嚴格的管理措施,制定了《科爾沁區“十二五”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保護規劃》、《科爾沁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嚴格制定和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制定了《科爾沁區城區應急預案》、《通遼市莫力廟水庫分洪渠入分洪閘擴建工程防汛預案》、《小塔子水庫應急度汛預案》等。嚴格取水審批制度,在超采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超計劃及定額標準的用水單位,依法核減取水量,對用水大戶實行重點考核。
3.4 落實責任主體
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了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用水戶和社會的責任。科爾沁區已建立了完善的考核機制。考核結果作為政府領導干部和相關企業負責人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3.5 大力推進節約用水
通過宣傳,在全社會確定水危機、水憂患意識,發動全體市民共同參與節水行動。在工業用水方面,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入,采用先進節水設備、工藝,推廣循環利用、廢水利用、中水回用,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不斷降低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鼓勵企業建立節約用水制度,實行獎罰機制,以規章制度規范職工節水意識。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先進性節水單位評選活動,并予以相應獎勵,以點帶面使工業用水戶都能夠主動、自發的參與到節水行動中來。
4 存在問題
4.1 水資源短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
全區用水總量6.17億立方米,而水資源量為4.38億立方米,超采1.79億立方米,水資源量的短缺限制科爾沁區發展。
4.2 水資源管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按水法和水法規規定,水資源費專項用于水資源的節約、保護、管理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但地方政府對水資源管理投入只有辦公經費。
4.3 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難度大
化肥、農藥等污染物通過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等方式進入地下水,使地下水不同成度地受到污染,使水環境受到破壞。
4.4 水資源調度和供水方式較為粗放
科爾沁區水資源還未實行統一調度,科學配置,分質供水,對不同需求用水,沒能實行按質供水,降低了供水效率。
5 對策措施
5.1 開展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
對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和科學規劃,制定科爾沁區地下水評價和水資源綜合規劃。解決當前的缺水問題和今后的缺水問題,必須開源節流。新建引水調水工程,尤其在超采區,要繼續實施“以井保豐,河庫補源”的方針,最大限度的利用地表水灌溉和利用低洼地塊進行引洪人工回灌地下水,對增加城區水源地地下水可開采量和改善當前地下水超采狀況具有重要作用。
5.2 大力推進節約用水
用水總量控制方面,新建改建擴建項目要進行水資源論證,從源頭上控制區域取用水總量。對超采區、嚴重超采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全面加強節約用水管理,推行節水“三同時”制度,鼓勵企業開發節水技術改造,提高生產用水利用率,發展節水型企業。全社會動員起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要樹立惜水意識,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我們自覺的行為準則。
5.3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在農村推行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養植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把科學技術和傳統的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藥的使用,有計劃地在鄉鎮、村屯培養技有現代農業技術人材,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5.4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減少水資源浪費
有效節水的關鍵在于利用“中水”,實現水資源重復利用。改革現有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進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利用經濟杠桿調節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認識到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和商品屬性,遵循自然規律和價值規律,確實把水作為一種商品,合理應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5.5 加強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
實施水資源實時監控與信息系統建設,實現水資源信息采集自動化、傳輸網絡化、存儲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目前科爾沁區已有部分企業安裝遠程監控系統,農區只有節水示范區安裝了部分監控設備,真正實現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必須科學、規范管理水資源,全面實施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
5.6 嚴格水行政執法
水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執法巡查,對違法鑿井、未經審批擅自取水、拖欠水資源費等行為,依照法律法規規定,堅決處罰,嚴格執行辦案程序,堅持有案必查的原則,通過水事違法案件的查處,有效遏制水資源違法行為,進一步規范水資源管理,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