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基于LMS Motion和AMESim的緩沖器落震仿真分析方法,并通過某型飛機尾撬落震試驗數據論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結果表明:仿真數據可以與試驗數據向吻合,文章闡述的緩沖器落震仿真分析方法可行且有效,可以在其他油氣式緩沖器設計中予以參考。
關鍵詞:落震;緩沖器;阻尼
前言
文章闡述并論證了一種緩沖器落震試驗仿真分析方法,為油氣式緩沖器緩沖性能設計提供方法與依據。
文章定義的緩沖器落震試驗仿真分析方法適用于油氣式緩沖器。
1 某型飛機落震試驗結果
這里借鑒某型飛機尾撬緩沖器為例,屬于典型的變油孔油氣式緩沖器,所填充的氣體為氮氣(Ⅱ類工業氮氣,純度99.9%)。落震試驗包括2.56MPa、2.76MPa、2.96MPa、3.15MPa四種充壓狀態,0mm、50mm、100mm、150mm四種不同投放高度,1499kg、2003kg、2507kg三種投放重量下進行試驗。
2 油氣式緩沖器理論基礎
油氣式緩沖器作為吸能耗能的主要部件,其緩沖性能主要由氣體彈性特性和阻尼孔的阻尼特性決定。
2.1 氣體彈性特性
氣體彈性特性為氣體輸出載荷對緩沖器行程的曲線由式(1)確定。
(1)
其中,FGas為壓縮氣體的輸出載荷,N;APneu為氣體作用面積,m2,見式(2);pt為t時刻緩沖器氣腔壓力,Pa,見式(3)。
(2)
其中,DoutSLT為活塞桿外徑,m。
(3)
其中,p0為緩沖器氣腔初始充氣壓力,Pa;V0為氣腔初始充氣體積,m3;S為緩沖器行程,m;?酌為氣體多變指數;Aa為緩沖器活塞桿外截面面積,m2。
2.2 油孔阻尼特性
液壓油流過主油腔和回油腔的阻尼孔,產生阻尼力,吸收緩沖器沖擊能量。緩沖器阻尼力計算見式(5)。
(5)
其中,Fh為油液阻尼力,N;DRF為阻尼孔的阻尼系數,N*s2/m2;S'為緩沖器活塞桿和外筒的相對運動速度,m/s;S'/|S'|為緩沖器油液阻尼力方向符號。
緩沖器阻尼系數DRF分壓縮行程阻尼系數DRFinStroke和伸展行程阻尼系數DRFoutStroke,見式(6)和式(7)。
(6)
(7)
其中,DRFMain為主油孔阻尼系數,N*s2/m2;DRFRecoil,in為壓縮行程回油孔阻尼系數,N*s2/m2;DRFRecoil,iout為伸展行程回油孔阻尼系數,N*s2/m2。
阻尼系數計算見式(8)。
(8)
其中,?籽為液壓油密度,kg/m3;AVol為油腔面積,m2;AOrif為油孔面積,m2;AHydr為阻尼力作用面積,m2;Cd為流量系數,取0.7。
對于主油孔,壓縮和伸展行程中,阻尼系數相關參數計算見式(9)、式(10)、式(11)。
(9)
其中,Afix為定截面油孔的面積,m2;x為定截面油孔的個數;Dfix為定截面油孔的直徑,m;Amet為變截面油孔的面積,m2。
(10)
其中,DinSLT為活塞桿內徑,m;Dpin為油針直徑,m。
(11)
對于回油孔,壓縮和伸展行程中,阻尼系數相關參數計算見式(12)、式(13)、式(14)。
(12)
其中,Arec,fix為定截面回油孔面積,m2;Arec,free為自由孔(流體阻尼效應可忽略)面積,m2。
(13)
其中,DinMF為緩沖器外筒內徑,m。 (14)
緩沖器阻尼特性與油孔的構型相關,設計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上述表達式。
2.3 其他因素
緩沖器內摩擦力消耗一部分能量。某型飛機尾撬緩沖器研究了氣腔壓力與內摩擦力的關系,結果表明:緩沖器內摩擦力關于氣腔壓力呈線性變化(見式15),線性度達0.979。
(15)
其中,Ff為緩沖器內摩擦力,N;Fa為緩沖器氣腔作用力,N;k為平均摩擦系數,試驗值為0.055;S'/|S|為摩擦力方向符號。
2.4 緩沖器作用力
綜上,緩沖器作用力滿足式(16)。當緩沖器結構尺寸確定時,該作用力為緩沖器行程、緩沖器內外筒相對速度的函數。
(16)
3 某型飛機尾撬緩沖器
以某型飛機飛機尾撬緩沖器為例。采用變油孔構型。不具備自調節功能來降低或消除油針安裝/制造偏心對緩沖性能的影響。
飛機尾撬緩沖器相關設計參數:
外筒:主要內徑85.06mm內部安裝油針底部安有球軸承;
內筒:內徑64.54mm外徑69.8mm
油孔蓋:安裝在內筒底端,內部大圓角R13mm,油孔直徑10.8mm,上下各倒圓R3.5mm
油針:安裝在外筒上,工作段長約106mm,直徑線性變化,由7.84mm變化到10.12mm
文章件首先通過油針構型的唯一性,對試驗數據進行驗證與篩選,方法如下:
通過落震試驗,獲得了緩沖器行程的時域曲線,通過對其微分可求得緩沖器內外筒相對速度的時域曲線。利用式(15),建立油針截面尺寸隨緩沖器行程的關系,分析試驗中投放質量2003kg的各工況油針尺寸,如圖1所示。
根據圖1可知,投放重量為2003kg的各工況,油針的直徑收斂,并與實測值吻合。
4 落震仿真分析
某型飛機尾撬落震仿真模型分兩部分,包括機構的動力學模型和緩沖器的液壓模型。
尾撬動力學模型在LMS Motion模塊中建立,定義各構件的質量和重心并添加彼此見的運動副,定義搖臂與試驗臺架的碰撞約束后,根據緩沖器輸入載荷,可計算緩沖器兩端的相對位移和相對速度。
緩沖器液壓模型在LMS AMESim模塊中建立,定義緩沖器的結構參數、填充參數以及液壓油和填充氣體屬性,根據緩沖器兩端相對位移和相對速度,可計算緩沖器輸出載荷。
尾撬動力學模型和緩沖器液壓模型通過數據接口,互換輸入和輸出,實現自定義時間內的實時仿真。
定義緩沖器結構參數,在AMESim模塊中定義填充氣體為氮氣(Ⅱ類工業氮氣,純度99.9%),氣體多變指數為1.05。節油孔尺寸為各試驗工況下的平均值;在Motion模塊中定義投放質量和投放高度。當投放質量為2003kg,在4種充氣壓力(2.56Mpa、2.76Mpa、2.96Mpa和3.15MPa)和3中投放高度(50mm,100mm和150mm)下,計算尾撬緩沖器性能。計算結果及試驗值對比如圖2所示。
結果表明:仿真數據可以與試驗數據向吻合,文章件闡述的緩沖器落震仿真分析方法可行且有效,可以在其他油氣式緩沖器設計中予以參考。
5 結束語
文章件闡述基于LMS Motion和AMESim的緩沖器落震仿真分析方法,并通過某型飛機尾撬落震試驗數據論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該方法僅為其他油氣式緩沖器緩沖性能設計方法提供參考。在后續工作中,將利用其他緩沖器落震試驗數據繼續修正該方法。
參考文獻
[1]郝鵬飛,張錫文,何楓.小型液壓緩沖器的動態特性分析[J].機械工程學報,2003,3.
[2]詹永麒,孫巍,張世華.液壓緩沖器動態仿真[J].液壓氣動與密封,1996,1.
[3]張文斌,周曉軍.液壓緩沖器特性計算與仿真分析[J].農業機械學報,2008,7.
作者簡介:劉杰(1979,11-),男,山東,單位: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飛行器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