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森林病蟲損害的控制應當以效益原則為防治原則,從而對森林因病蟲所造成的損失進行可持續的控制,同時還應當將這一控制策略融合到森林事業發展體系當中,因此,對病蟲在生態系統當中的效用以及對人類發展所產生的利用價值要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創建科學高效的森林效益評價體系以及森林病蟲損害管理機制和相應的控制手段,以此在效益原則指導下對森林病蟲損害進行有效可持續的控制。
關鍵詞:森林效益;可持續控制;病蟲損害
引言
隨著近年我國在森林病蟲損害控制領域的研究成果及相關理論的日益成熟,例如在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續管理、生態學有害生物管理以及持續植物保護等。以上防治與控制策略都是注重對森林生態、經濟以及社會效益的保護,而在森林病蟲損害的控制上,還是應當遵循效益原則,從而正確實施相應的森林病蟲控制措施,控制森林病蟲對森林綜合效益造成的損害。
1 森林病蟲損害控制的首要原則
綜合效益是實現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以當前的經濟與技術能力來使得森林生態系統能夠產生最大限度的綜合效益是森林事業經營的主要目標。森林綜合效益主要包含森林經濟效益、森林社會效益以及森林生態效益,森林社會效益與森林生態效益經過一系列的物化過程以后也會轉化為森林經濟效益。因此,森林事業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對于森林病蟲損害的可持續控制才真正能夠保障森林事業的綜合效益。森林病蟲損害的可持續控制效益原則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盡可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森林綜合效益下,應當選取最科學合理的森林事業經營與管理模式,例如有目的的進行樹木的栽種、考慮可否進行樹木的混交及其混交方式等等。二是應當采用合理且符合森林特點的病蟲損害防治與控制策略以及管理機制,從而盡可能的降低森林綜合效益遭受病蟲損害所產生的損失程度。
對森林病蟲損害的可持續控制必須要從森林事業的長遠和總體效益角度出發,也就是實現森林事業的總體可持續發展。利用化學制品來進行森林病蟲的防治與控制受到各方的反對的主要原因就是這種方式只能夠解決一時的問題,而很難做到對森林事業長久、總體效益的維護和促進發展,同時還會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以此來使得森林病蟲損害可能會更加嚴重。
2 森林病蟲損害減少的主要目標
在進行樹木的有目的的栽種或者對于森林事業的管理與經營者來說,病蟲是影響其效益提升與功能發揮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類病蟲通常被統稱為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概念并不是很符合生態學上的定義,這主要是因為每個物種都是通過長期的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中最終演化和生存下來的,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以及促進都起到了獨有的作用。所以,每一個物種不但是有益于自然生態環境,而且在一些情況下也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一些害處,而這兩者在某種情況下是可以進行轉化的。森林植食昆蟲以及病原物盡管能直接造成樹木生產的損害或者導致其死亡,但是這兩種生物在森林的總體演變以及循環和森林生態環境穩定性的維護上卻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在生態環境的演變中,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化以及土壤和森林健康都領域,這些生物也發揮了其強大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在森林病蟲損害的防治與控制的對象并不是有害生物,而應當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失調以及森林損害影響森林綜合效益提升等方面的可持續控制。在對森林病蟲損害的控制上還應當制定和實施多樣化的且切實可行的策略,從而盡快的恢復與維護森林生態均衡,以此來讓人們適應新的森林生態系統的均衡方式,例如在松毛蟲的防治與控制上,就必須運用種群調節的相關措施來讓松毛蟲較強的生態效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從而使得松毛蟲能夠恢復到原有的功能發揮水平。
3 森林病蟲損害控制在效益原則指導下的可行性應對策略
3.1 創建森林綜合效益的評價機制,盡最大限度提升森林事業的綜合效益
首先,要把森林社會效益與森林生態效益進行量化處理,從而創建森林綜合效益評價機制,同時還要把森林病蟲損害風險設置為這一機制的重要參數,并且還要引入到森林綜合效益評價機制的標準當中去。其次,制定和實施多樣化的森林病蟲損害的紡織與控制措施,具體可以通過政府的補貼以及稅收政策來促進森林事業的病蟲損害和效益的提升,同時還要對森林事業的經營與管理者在樹木的種類的選取以及栽種上進行指導,以此來避免森林結構、經營模式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的不合理對森林綜合效益損害的加劇。
3.2 創建符合森林事業綜合效益的病蟲損害防治與控制措施
首先要創建符合森林綜合效益的管理指導理念和管理體制,并且將成災率設置為體制的重要標準,成災率能夠較為準確的體現出森林事業一段時間之內的病蟲損害的綜合整治與控制狀況。為了能夠更好地對森林病蟲損害進行防治和可持續控制,應當允許部分地區或者一段時間內存在成災,并且這樣的做法對于部分地區或者一段時間的森林綜合效益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好處的。其次就是要重視在森林病蟲損害的防治與控制效果,同時還要重視森林生態環境結構的整體調節以及各環節的功能發揮,摒棄對有害生物進行單一的清除的錯誤做法,在遵循森林病蟲發生的特點基礎上來對其產生的過程進行動態化的檢測,從而使得病蟲損害的產生能夠與森林事業的整體發展進行結合,這樣才能夠以長遠的眼光來有目的、有秩序的對森林病蟲損害進行防治和可持續控制;最后是要對有害生物在森林綜合效益發展中的有益功能進行再次開發,同時還要盡最大限度控制其有害作用的發揮。具體是要從森林生態的整體發展角度出發,來對有害生物的有益于有害作用進行衡量,從而運用最為合理的防治與控制策略。任何森林病蟲損害的防治與控制措施都具有兩面性,只要在措施的制定與實施上做到科學合理,就能夠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3.3 創建符合森林事業發展特點的病蟲損害的防治與可持續控制措施
森林事業發展的特點體現在其生產周期長且經濟效益提升速度較慢,而且在經營與管理上都是采用粗放式的模式,對于各種災害的抵御能力較強,整體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好,并且森林各類損害的產生往往會集中在一段時間之內。當前的森林病蟲損害的防治與可持續發展模式都具有較強的農業病蟲害防治的影子,在防治與控制觀念、措施以及各類設備上都是直接從農業當中引入的,這也就使得森林病蟲損害只能夠治標而不能治本,同時其對森林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會造成的破壞,所以盡快創建符合森林事業發展特點的病蟲損害的防治與可持續控制措施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任務。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森林事業的病蟲損害的防治與可持續控制問題上,我們不能夠單一的認為某個物種具有危害性或者有益性,而是要站在綜合效益的角度上認識病蟲在森林總體生態系統發展中的作用,這樣才能夠分辨出其有益或有害,進而采取科學、合理、高效的措施來進行防治和可持續的控制,從而實現對森林生態環境的維護與均衡,以此來提升森林事業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張曉玲,李文霞.森林病蟲害的特點和預防對策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2(12).
[2]孟憲強.森林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及預防治理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4).
[3]孫雪.試論森林病蟲害的特點及其預防措施[J].北京農業,2012(6). [4]王蓬.森林病蟲害發生特點及可持續控制對策的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