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園開展課題“主題下思維數學的專題培訓中有關思維數學的研究課”為此開展“圖形變變變”這節研討課,讓老師們通過實例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思維數學。活動中用變魔術的游戲來吸引幼兒,讓孩子們去感受思維數學的趣味性,讓幼兒大膽探索思考,整個磨課中讓我們感到思維數學目標一定要準確的定位,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孩子,思維數學的材料要精練運用,問題更要合理的設計,思維數學的語言更要正確的引導。
【關鍵詞】思維數學 " "磨課 " "反思
一、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思維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游戲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項兒童最喜歡的游戲活動中,其中蘊藏了許許多多的數學學習機會。例如,幼兒在玩建構游戲中運用了許許多多形狀色彩各異的積木來建構自己所搭的房子或其他建筑物,等幼兒搭好后,教師可將幾何知識和分類的問題引發出來;幼兒會邊游戲邊點數,從而提高了幼兒的數數能力,并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正確的認知幾何形體的知識。用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將它們各自等比的圖形疊在一起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現象和問題,在游戲中感受圖形重疊的奧妙,鍛煉孩子們的觀察力和判斷能力。
二、磨課三步曲
(一)一步定稿——熱鬧只是浮光掠影
圖形變變變是一節邏輯思維很強的數學課,是孩子們在操作中探索圖形重疊的奧秘,并會用自己的方法數出重疊圖形的數量的。在這次活動中,感覺整個環節有點亂,老師自身沒有很好地理解本次活動的價值,導致孩子們在操作和數圖形時沒有數對的現象,因為孩子們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數,該怎樣地來數。到底本次活動的內容帶給孩子們一些哪方面的知識,老師自己首先要先把教案的內容熟悉,再從各個環節中找言語的不足,每句話該怎樣和孩子們說,在孩子們出現重數的現象時,教師該怎樣去解決。
活動后我對自己的這節圖形變變變活動進行了的反思:首先,自己對教案還不是很熟悉,沒有很好地去思考問題,再加上課時和孩子們互動太少,本次活動的目標不明確,重點沒有很好的把握,把重點定在了孩子們擺圖形上。其次,自己的語言過于小學化啦!
總之,師幼之間、幼幼之間這種交流合作式的互動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可以促進學習者的意義建構,促進幼兒的思維和學習;這種學習還能使教學適應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增強平等意識,促進相互了解,發展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交流合作式的互動也使幼兒學會了溝通,學會了處理分歧意見,學會了分享學習成果。
(二)二步思變——顧此失彼
在第一次課堂實踐的基礎上,我充分考慮了幾位老師提出的建議,重新整理了教學思路,對課堂教學進行了一些修改,并加入了新的環節。
從整個二研活動的環節來看,教師制定的目標在各個環節中體現得很好,每個環節的最終目的都是讓孩子們數對自己的圖形,找到最難發現的圖形在哪里;每個環節都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一層一層的讓孩子們理解并找出數的方法,避免多數少數的現象。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其實沒有必要讓孩子們統計出一共有多少個圖形,只要孩子們找對就可以了!在本次活動中用一個變魔術的情景來銜接各個環節還是很好的,提高了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
教師的主要目標落實主要體現在第二個環節。1.三個三角形還想來變魔術,這次它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怎樣讓三個三角形變出更多的三角形來?并數一數你變的三角形的數量。2.幼兒操作(教師提醒幼兒讓三角形的身體轉一下、扭一扭會怎么樣呢)。現在我們看看哪個小朋友變的三角形最多?教師找幼兒把自己擺放的圖案放在黑板上,讓小朋友進行觀察,哪種變法圖形是最多的?有幾個?你在數的時候是怎樣把三角形的數量數對的呢?(從大到小)。4.小結。小朋友們都很能干,用三個三角形變出了這么多的三角形,并找到了數重疊圖形的方法:從大到小、從小到大、做上標記等。最后一個環節是一個鞏固。
三、磨課感悟
(一)目標的準確定位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規定著預期的某種活動效果。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內容選擇、方法運用及效果評價的依據,所以教師在制定本節課的目標時一定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制定出適合本班幼兒發展水平,有利于幼兒發展的目標。只有充分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發展水平,才能在活動設計中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注重目標的發展性意味著教師必須清楚地了解本班幼兒的發展基礎,以此確定所設計的活動目標對幼兒是否具有發展價值。
(二)課堂的巧妙導入
一堂課的好壞,關鍵的環節在于課堂的導入。因為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是在開課的前幾分鐘時間,在這幾分鐘里能夠抓住孩子的眼球,那么這堂課也就成功了一半。只有一個好的課堂導入,才能提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覺地投入到課堂當中去,即所謂的開渠越深,交流越急。
(三)材料的精煉運用
課堂導入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離奇越好。材料多孩子們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材料越離奇,他們的遐想就會太偏離軌道,反而達不到引導的效果。我認為導入的材料應符合以下特點:材料要精簡、切合課題,與你所要講的內容有導出與被導出的關系。
(四)語言的正確引導
語言對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是起著一種黏合劑的作用。比如,在我的第一次課堂教學實踐中,由于語言比較生硬,沒有感染力,缺乏激情,導致后半部分的課堂教學氛圍較差,整個課堂情緒越來越冷。而第二次的課堂教學幼兒反應普遍較好,舉手發言的不再局限于個別的幾個幼兒,幼兒參與課堂的效果好,氣氛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