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個性的健康發展,是人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崇尚個性,尊重和關注個性創造正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本文從“尊重學生,發現學生個性”“營造寬松氣氛,喚起學生自信,發展學生個性”“因材施教,指導學生進行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個性”三個方面來談對學生個性的培養,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教學中啟航。
【關鍵詞】語文教學 " " "個性 " " "個性教育
教師經常這樣教育學生:“我這樣做全是為了你好,你為什么還不理解?”細細分析教師的行為,大多不是嚴厲的管教就是過分的放縱,這種極端式的教育,其實就是教師不夠尊重學生。教師總是規定學生該做什么,什么時候做才妥當。不少教師總是偏愛循規蹈矩的學生,而對待不聽話或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輕則訓斥、嘲弄,重則體罰或變相體罰,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人格方面做得不夠。
個性,是指人的傾向性和心理特征,它包括人的需要、動機、興趣、信念、能力、氣質和性格,決定著人的行為方式上的個人特征。在各門基礎學科中,語文是最能夠培養學生個性的學科。從教學的對象來看,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是個性化的活動,它必須建立在對學習素材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情境進行經驗的聯系和擴展,完成語言意義的理解和建構,然后通過適當的方式強化進行語言的規范和積累,最后在實踐運用中實現內化和掌握。從教學的內容來看,語文教學所憑借的是語言材料,它包容古今中外,涉及天文地理,又滲透著作者的知情意理、喜怒哀樂,它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由于學生興趣愛好不一,思維情感活動樣式各異,知識經驗深淺不同,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學習后獲得的感受自然各有千秋,也最容易體現學生的個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實施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是指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受教育者的需要、興趣、創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嚴、潛能和價值,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的教育。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個性相同的人。早在20世紀初,原北大校長蔣夢麟先生認為:“在一所學校內,一個課堂中,學生此個人與彼個人相差甚遠: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無勇;有善弈,有善射,有善御。皆以稟性與環境不同,而各成其才”。孔子也曾指出他學生的特性:子路果敢決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求多才多藝,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因此學生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培養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實施個性化教育,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教學中啟航呢?
1.尊重學生,發現學生個性
筆者所帶的班級有位學生,上課要么找周圍的同學聊天,要么睡覺,有時還曠課,作業也不交。問他為什么不聽課?為什么不交作業?為什么曠課?他回答得倒挺干脆,“不想聽”“不想寫”“不想上”。找他談心,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有一次早讀課,筆者叫學生5分鐘內背一首律詩,可他桌面上擺放的卻是一本小說。在巡堂檢查學生背書時,筆者突然聽到他罵同桌:“你怎么那么笨?這么簡單都背不出來?我聽得都會背了。”他同桌不信,叫他背,沒想到他竟能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筆者這才發現他的記憶力特好,僅靠聽就能記住。而后要抽查背書,開始之前筆者先聲明:背不出的同學先不能坐下,但可以找人幫忙,等幫你的人背出來了再一起坐下。開始先點了兩名學生,背是背出來了,但斷斷續續的。下來筆者故意叫他同桌,他同桌當然背不出來,于是就向他求助。他很流暢地一下子就背完了。他的表現出乎全班同學的意料,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筆者趁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肯定了他的進步,表揚了他樂于助人的精神。以后,不管是做什么事,只要他有一丁點進步,筆者都當眾表揚他、肯定他,盡量讓他成為同學們關注的對象。從此以后,這個學生不論從紀律方面還是學習態度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后來還被同學們推選當了語文科代表。他曾在周記中寫道:“我一向是老師心目中的壞學生,老師從不把我放在眼里,我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語文老師對我的肯定,讓我知道原來我也有優點,我并不比別人差。”此事對筆者的觸動很大,它讓筆者體會到對有“棱角”的學生,我們要見“怪”不怪,要主動接近他們,了解其個性,以求健康發展。教師必須善于“不拘一格看學生”,尊重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做新時代的“伯樂”。
2.營造寬松氣氛,喚起學生自信,發展學生個性
我國傳統教育中,由于師道尊嚴,緊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不敢想、不敢說、厭學,這種現象會導致學生最終喪失自信。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營造寬松的氣氛,放手讓學生自由學、思、疑、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說敢想,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樹立自信。那么教師怎樣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呢?筆者認為,“放手”是關鍵。如課文中出現的詩歌往往都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點,因此在執教詩歌時,可放手讓學生根據詩歌的內容展開想象進行繪畫創作。如在講授詩歌《秋晚的江上》時,筆者就鼓勵學生根據詩歌的內容進行繪畫。語文課還能繪畫?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輕松、活躍了起來。而后筆者把同學們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并對所有的作品不管好差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很多認為自己畫得差的同學沒想到還能得到表揚,自信倍增,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雖然這樣做會占去很多課堂時間,但通過積極參與,他們對詩歌內容的了解會更透徹,熟記背誦的速度更快,默寫寫錯字的概率更少。以往最怕老師點到自己背書,現在課剛上完,就紛紛說已經背下這首詩了,都爭著搶著要先背。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心情變得愉快,學得主動積極, 這就是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認識到了自己的長處,相信了自己的能力,喚起了他們的自信心,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由“厭學”變為“樂學”,實現了發展學生個性的目標。
3.因材施教,指導學生進行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個性
進行語文課外活動是由語文這門學科的自身特點來決定的。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紀初,就提出了個性自由發展的主張,提出了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思想。語文課外活動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個人才能專長的發展,以及適應現代社會人才的需求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職生正處于發展個性的成長期,興趣愛好和才能專長各有差異,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專長和差異,并適當指導學生進行語文課外活動,這對他們的個性發展將會有很大幫助。教師可以在課外學習指導中,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比如學完了《卜算子·詠梅》,可以根據專業的不同,讓文秘班的同學練練文筆,以“梅花”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讓工藝美術班的同學畫一畫梅花;讓計算機專業的同學以“梅花”為主題進行動漫設計……讓他們都能發揮本專業特長,學以致用。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喜歡朗誦的再讀一讀有關詠梅的詩歌,讓愛唱歌的唱一唱《詠梅》,讓愛看書的找一找有關描寫梅花的詩篇名句……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自愿自覺的狀態下學語文、用語文,漸漸彰顯自身個性。
當然個性化不是自由化,語文的學習不是想怎么學就怎么學的,或者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而是師生在遵循一定的理論和規律下雙方個性的張揚與統一。個性是創造的源泉,個性將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積極地、耐心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用一雙熱情、冷靜智慧的眼睛去發現富有個性的孩子,并創造機會,讓他們盡興地表達見解、表現自我、展示才華。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更富魅力,而學生的個性也定能在教學中啟航。
【參考文獻】
[1]鄭福祥,邢嵐嵐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個性得到全面發展[J].南平師專學報,1999(3).
[2]謝遠品.“個性化閱讀”不能走火入魔[N].中國教育報,2004.
[3]李春燕.讓個性化閱讀綻放光彩[J].教學月刊,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