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本質是什么?本文試圖通過對人的本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做一梳理,找到人的本質學說發展的依據,從而說明人的本質不是永恒不變的抽象物,它是在社會關系中形成的,受客觀的物質生活條件制約和影響。
【關鍵詞】人的本質 " "勞動 " " 物質生產 " "現實性
人的本質問題實際上是指什么使人成為人的問題,是人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問題。既然人是歷史的、現實的人,那么也只有在一定的歷史時代內對一定的個人提出,才可能具有意義。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理論也是通過不斷地考察才不斷得以完善。
一、社會、勞動的人
按照費爾巴哈的解釋,“任何一個本質都只是被規定為它所是的。”人的本質乃是許多人合在一起的前提下,人所應當是和能夠是的東西。于是,感性是人的本質,愛是人的本質,生命是人的本質,類是人的本質,理性、意志、情感是人的絕對本質,人的存在也是人的本質……但這也是動物所是的東西。
費爾巴哈認為,只有把精神——理性、意志和情感看作人的根本的、與動物不同的標志,我們才能看到從動物到人身上發生的整個本質的轉變。類本質是費爾巴哈的術語,即人的本質。現實的孤立的個體是有限的,不具備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只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但是這個統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區別的實在性上面,必須在兩個人以上交往的前提下,才得以可能,類的職能才能發揮出來,人類的本質才得以實現。
馬克思看到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脫離了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歷史的發展,抽象的從人的自然屬性談論人的類,人的本質,是不科學的。他改造了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概念,認為費爾巴哈的人類概念就是“社會概念”。
經過修正,“類本質”就被詮釋為社會本質,“類意識”就被詮釋為社會意識,“類生活”等同于社會生活,而“類存在”則成為社會存在了。這樣就超出了人的自然屬性來考察人的局限或限制,把對人的考察視野主要集中到了對現實人的生存與發展上。
二、實踐、社會關系的人
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之所以錯誤,主要不在于他過分強調人的自然屬性,而在于他“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由于人是社會存在物,因而探討人的本質的方法要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去探討。又由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要以實踐為契機去理解人的本質,因為人的本質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生成的。
人正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動中不斷改變自身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馬克思看到了人在勞動中形成的生產關系對人的本質的作用。
人的最根本的實踐活動是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物質生產活動, 而生產力就是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所呈現出來的人自身的本質力量。從根本上說, 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一致的。生產力不過是現實的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 各種生產工具和手段不過是現實的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形式。
現實的人是處在一定現實生活世界中,“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實現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問題上的革命變革,即從抽象的人、不變的人、現成的人轉變成現實的人、變化的人、生成的人。
三、具有現實性、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人
馬克思不僅考察了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且考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的本質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的雙重制約,要考察人的本質就必須考察人的物質生產活動,考察人的物質生產方式。
現實的個人既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產物,同時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生產者。任何現實中的人,都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社會關系的產物,又是新的社會關系的主體和創造者。人要使活動的結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就必須借助于廣泛的社會交往。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 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彼此溝通、互相協作, 從而實現其活動、能力和產品的互換, 使自身的本質力量得以實現, 使自己得以確證和發展。
現實中的個人,是說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既然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現實的基礎,因此也是考察人的現實的基礎。
能夠使“現實的人”和“抽象的人”區分開來的卻是人的社會本質,也就是說生產力是交往關系的基礎, 只有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 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 才能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狹隘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
要真正把握人的本質,就不能離開現實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物質生活條件,不能離開現實的、特定歷史階段的人的生產活動及其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人的生活方式。要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務必要重視生產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苗立田.西方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8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