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00 年由教育部頒布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對英語專業的教學評估做出指示:“測試與評估是了解學生英語水平、檢查教學大綱執行情況、評估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測試應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而動態評估正是對《大綱》精神的忠實貫徹和生動體現,將充分發揮評估對教學和學習的積極反撥作用。本文主要探求動態評價教學對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寫作總成績影響以及對寫作各層面成績的反饋。
【關鍵詞】動態評價 " "寫作 " "民辦高校
1 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專業寫作教學大多以終結性測試為主導,這種評價方式內容單一,標準機械,過分強調結果,忽略學習過程,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發展。動態評價( dynamic assessment ) ,簡稱DA,又稱學習潛能評價(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 是對在評價過程中通過評價者和學生的互動, 尤其是在有經驗的評價者的幫助下, 探索和發現學生潛在發展能力的一系列評價方式的統稱 。DA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種交互式評價,其直接理論淵源和核心思想是蘇聯 Vygotsky 提出的社會文化理論中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 ZPD)的概念。要全面評估某一個體能力的發展,僅僅關注其實際發展區是不夠的,還要重視對其ZPD 的開發,即觀察其明日能夠形成什么,能夠變成什么。DA 的功能遠不只是用來提高學習者完成某一特定任務的能力, 而是不斷引導學習者超越當前的能力水平, 幫助他們走向卓越。作為一種反思性教學手段,DA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進展情況、存在問題等,以便及時反饋、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作為一種評估方法,DA 所表現出的這種評估與教學的辯證統一對英語寫作課堂教學有著深遠的意義。本人探討DA實踐對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寫作成績的影響,現報告部分研究成果。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目的
根據本課題組所設計的本科英語專業寫作教學的DA模式,此模式的建立是依托于寫作網絡教學系統的建立、寫作各階段的“支架式”介入干預策略的設計、動態綜合作文評改標準的制訂以及相應的支撐性參考資源庫建設的基礎上建立的。實驗時間為一個學期。實驗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檢驗所設計的DA模式對受試者的寫作成績的影響,包括實驗前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寫作總成績及各層面成績的變化情況。
2.2 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問題考察DA實踐對受試者的寫作影響:
(1) 實驗實施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寫作總成績是否存在差異?有何差異?
(2) 實驗實施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寫作各層面成績的變化情況如何?
2.3 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西外國語學院本科英語專業2013級的兩個自然班作為實驗對象,其中3班32位同學作為控制班,4班33位同學作為實驗班。為避免教師因素對實驗的干擾,實驗班與對照班的任課教師相同(即為作者本人)。實驗班每周都有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的機會,方便學生使用在線寫作教學系統。兩個班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大致相當,其高考成績和實驗前測成績沒有顯著差異。以下為兩個班的高考成績對比:
表一 實驗組和控制組高考英語成績對比組別 平均分 標準差
實驗班 91.3 " 10.9
控制班 90.4 " 11.2
寫作前測采用的數據是隨堂限時的一篇議論文成績,滿分為15分, 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測試成績未顯示顯著差異性,測試結果如下:
表二 "實驗組和控制組前測成績 組別 最低分 最高分 平均分 標準差
實驗班 5 12 9.45 1.3
控制班 2 " 11 " 9.43 1.5
(2)數據采集
研究采用的成績數據為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和隨堂限時寫作成績。采用的寫作評分標準有兩個,分別為自制標準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的作文評分標準。為確保寫作成績的信度,課題組邀請了兩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學生的隨堂限時作文進行了集體批閱,并在批改之后運用肯德爾 W 系數對作文的評分結果進行了信度分析。W=0.85,達到了信度要求,因此成績為兩位評分老師所評分數的均值。
2.4 數據分析
使用 SPSS13.0 社科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包括以下內容:
(1)用獨立樣本T 檢驗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實驗前后兩次英語作文總成績變化情況。
(2)用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寫作各層面成績的變化情況。
2.5 DA教學實驗流程設計
基于本科英語專業寫作教學的DA模式,本研究設計將評估整合于教學實踐中,使教師在寫作過程中適時地對學生提供有效的介入支持。整個模式設計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對受試者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學生對寫作教學的意見和需求,查找學生在寫作方面的困難。
(2)根據調查結果,利用在線寫作教學系統,借鑒過程寫作理論,圍繞寫作的全過程,即寫前(prewriting)→初稿(drafting)→互改(peer-correction)→修訂稿 (revising)→教師評改(teacher-correction)→終稿(final draft)等不同階段,進行DA 模式的整體性系統化設計。
(3)教學介入手段設計。
① 建立在線寫作教學系統,該系統開辟了寫作技巧、寫作策略、范文查詢、作業公告、資源共享、佳作欣賞、寫作論壇以及給我留言等欄目。 ② 整體寫作策略訓練:重點在于通過元認知策略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監控和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③寫前階段:主要以開展寫前策略指導和組織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活動為主,同時提供在線寫作技巧指導,回答在線教學系統中學生的疑問。④互評階段,教師的介入主要包括:一是組織學生進行寫作小組分組互評,對學生進行互改方法訓練;二是根據寫作任務的特點制訂簡單易行的評改標準和方法;三是制訂明確具體的激勵措施。⑤ 修改階段:對學生進行在線修改策略指導并建立在線范文庫供學生交流欣賞。⑥ 采用動態綜合評估法:制訂《作文評分標準及批改標示細則》從作文篇幅、思想內容、語言表達、組織結構等四個方面對學生的作文實行分項打分。
2.6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后測參照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目,采用的是一篇隨堂英語議論文作文。題為: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your life and can’t not live without it and why?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實驗前后兩次英語作文總成績變化情況,結果如下:
表三 實驗班和對照班后測作文成績T檢驗
平均值 標準差 T-檢驗
T-value P (2-tailed)
實驗班 11.4 1.22 " 4.422 " 0.000
控制班 " 9.8 1.79
從實驗后測結果看,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作文成績都有了提高,分別由實驗前的9.45和9.43提高至實驗后的11.4和9.8。從兩組學生的后測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兩班學生的后測作文成績存在顯著差異(T=4.422, P﹤0.05),這表明經過英語專業寫作教學DA實踐,與對照班學生相比,實驗班學生在寫作方面取得了更為明顯的進步,證明這一寫作教學評估模式的探索是成功的。
為了進一步考查寫作動態評價模式對學生英語寫作各層面的影響,本研究對兩組學生實驗前后兩次英語寫作測試的各層面成績均值進行了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如表四:
表四 實驗班與對照班英語前后測寫作各層面成績均值差異T檢驗
項目 前測 " 后測
對照班 實驗班 對照班 實驗班
Mean SD Mean SD Mean SD Mean SD
作文
篇幅
138.2 33.08 137.8 35.2 161.3 48.6 212.6 62.8
T-value 0.028 -3.528
P(2-tailed) 0.789 0.023
思想
內容 T-value -0.189 2.123
P(2-tailed) 0.857 0.045
組織
結構 T-value -0.063 -1.023
P(2-tailed) 0.921 0.321
語言
表達 T-value -0.068 -2.018
P(2-tailed) 0.952 0.008
從表四可以看出,實驗前,兩組學生在寫作的各個層面均沒有顯著差異(P 值均大于0.05)。經過將近一個學期的 DA 教學實踐,除了篇章組織結構以外(P 值gt;0.05), 實驗班學生在文章篇幅、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上均比對照班學生取得了更為顯著的進步。(P 值lt;0.05)。實驗結果表明新的寫作教學評估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寫作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利用英語語言表達的欲望,提高了英語寫作表達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在本次寫作教學評價模式的改革實驗中,與對照班學生相比,實驗班學生在寫作方面取得了更為明顯的進步,尤其是在文章的篇幅長度、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1) 應對學生及時開展恰當的寫作策略 DA 干預。正如張在新等提出的觀點:在寫作前階段,通過培養學生運用一定寫作技巧挖掘題材的能力,可以解決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內容貧乏的問題。本研究在寫作前對學生進行寫作策略指導,并借助在線寫作教學系統給學生更多的寫作策略訓練的機會,加大師生和寫作小組的交流,以此可以極大地豐富作文思想內容。
(2) DA評估模式改革增強了學生的書面語言輸出能力,豐富了學生思想表達的手段,提高了語言的準確性,肯定了此次 DA 教學模式的推行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Allah, L. amp; G. P. Ducrey. Assessment of-or in-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0 (10): 137-152.
[2] Budoff, M. Learning potential as a supplementary testing procedure [A]. In Learning Disorders [C]. Vol. 3. J. Hellmuth (Ed.). Seattle, WA: Special Child, 1968.
[3]Dann R. Promoting Assessment as Learning: Improv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Feuerstein, R., Y. Rand amp; J. E. Rynders. Don’t Accept Me as I Am. Helping Retarded Performers Excel [M]. New York: Plenum, 1988.
[4]Lidz, C. S. Dynamic assessment (Learning potential testing, testing the limits) [A]. In R. Fernndez-Ballesteros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Z]. London: SAGE. 2003: 337-343.
[5]Lidz, C. S. Dynamic assessment approaches [A]. In D. Flanagan, J. Genshaft amp; P. Harrison (eds.).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Assessment: Theories, Tests and Issues [C]. NewYork:Guilford Press, 1997: 281-296.
[6]Liu,J. amp; J. G. Hansen. Peer response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lassroom [M].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2002.
[7]Minick, N. Implications of Vygotsky’s theories for dynamic assessment [A]. In Dynamic Assessment: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Evaluating Learning Potential [C]. C. S. Lidz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87.
[8]范兆蘭. 動態評估的特征及其方法論意義[J]. 心理科學, 2009, 32(6):1414-1416.
[9]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10]文秋芳、王立非. 中國英語學習策略實證研究20年[J]. 外國語言文學, 2004 (1):39- 45.
[11]張在新、吳紅云、王曉露、張俊香. 我國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主要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5 (4): 43-50.
[12]左年念. 外語作文評閱與學生寫作能力提高之間的關系研究綜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 (5) : 3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