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不斷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校管理體制,我國仍需解決目前高教管理體制中存在的高校辦學自主權缺乏、管理模式僵化、高校行政化現象嚴重等問題。本文針對現行高校管理體制的弊端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并分析了在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不同策略。
【關鍵詞】高校管理體制 " "改革 " "策略
一、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及問題
1.高校行政化傾向嚴重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對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積極探索管辦分離的有效實現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級別”。高校作為事業單位的一種類別,目前實行的仍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具體表現在學校的各項事務都處于行政權力的管轄范圍內,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學術權力受到“壓迫”,行政活動干預學術活動并影響學術自治。高等院校及高校內部人員地位的高低均以行政級別來劃分,此種體制已經無法適用于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及人才培養需求,故此種過度“行政化”的傾向亟待改進。
大學的品位在于高水平的學術研究,這就要求學校具有自由寬松及平等的學術氛圍。高校行政化給學者及教師的學術研究帶來羈絆,影響了學術研究的正常開展,高校無法做到以學生、教師及學術研究為核心,久而久之便會出現職能“錯位”。此外,受傳統等級制及“官本位”意識的影響,黨委書記和校長對高校的一切事務享有最終決定權,高校的整體運行也往往以行政領導的意志為轉移。在這樣一種官僚行政體系下,高校的各種民主機構逐漸“虛化”,教代會和基層學術委員會等機構民主管理和監督職能難以落實。
2.高校辦學自主權缺乏
辦學自主權是指學校為實現其辦學目標依法享有的獨立自主地進行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學科研等活動的資格和能力。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部分高校校長就提出了給予高校一定的辦學自主權的建議,1998年出臺的《高等教育法》更是從法律層面明確了高校的獨立法人性質。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高校辦學自主權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也在逐步擴大,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與社會發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狀況。高校在招收新生、專業設置、教學管理及經費使用等環節仍不能擺脫較強的政府干預色彩。政府對于特點各不相同的高校采取了大同小異的管理方式,束縛了高校自身的辦學活力。同時,部分政府部門管理理念落后,集權管理模式傾向明顯,高校只能是政府行政性指令的執行者。從辦學主體上看,國家辦學的模式并未改變,現階段我國實行的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結構,需要高校有多元化辦學主體和模式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種比較單一的模式便不能與之相適應。只有讓高校成為真正的辦學主體,實現國家辦學到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轉變,才能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突破性的進步及實現長遠發展,同時實現大學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責任和使命。
3.高校人事管理體制落后,管理隊伍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傳統高校的人事管理實行一種“以事為本”的落后人事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以事為中心,人處于從屬地位,過分強調事本身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實行,使得我國高校人事管理模式逐漸僵化,高校的管理工作只是嚴格執行上級部門規定的有關制度,管理者并未發揮出管理的主動性。同時,高校中一些管理人員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不注重提升自身素養且服務意識淡薄,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缺乏了解。部分管理人員責任意識不足,在工作中存在推諉和扯皮現象,造成我國高校人事管理效率低下。
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的人事管理都是以身份管理模式為主。現階段我國高校要逐步實行“崗位管理”,做到以崗定薪、以崗擇人,必須堅持“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約管理”的原則。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聘用和晉升均以內部提升為主,缺乏外部競爭壓力,高校人員流動性較低,不利于激發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積極性。在職稱評定和考核評價的過程中,過分強調了教師的科研成果,對教師教學內容及質量的重視程度不足,部分教師出現了“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師的聘用、考核及晉升制度進行創新。同時,由于考核標準的不同,分配制度上的不合理現象依然存在,教職工的分配和激勵機制也亟待完善。
二、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策略
1.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級別,強化學術權力
目前,我國高校主要以行政級別來劃分地位的高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經濟主體的不斷多元化,高校的行政級別也應逐漸淡化。“大學之核心在于對學術事務的管理”,高校本身作為學術機構,要能夠彰顯學術權力在學校治理中發揮的作用,保證學術權力的正常運行和實施。政府要從宏觀上來把握高等教育的方向和質量,減少過多的行政干預,防止行政權力對高校中各項事務的過度掌控,避免出現對高校管理“越位”的現象。
2.轉變政府管理模式,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現代大學制度的最終目標是大學自主、以法治校、學術自由和民主管理,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實現大學自主治理就必須改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把管理權歸還給高校,減少政府對高校事務的直接干預,實現政府從高校管理的“主導者”到“參與者”的轉變。高校要能夠針對自身的特點,在招生、專業設置、教師遴選、內部機構設置和財產的管理和使用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政府要依法治校,貫徹落實我國《高等教育法》中的規定。
在高等教育日益發展并不斷走向國際化、全球化的今天,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有著深刻的啟示。特別是在不斷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問題上,可借鑒效仿美國等高等教育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的做法,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引入社會化力量,加強社會參與辦學力度。例如,鼓勵企業和個人對高校進行經費的投入,或者在高校設立董事會參與學校內部事務的管理及監督,使我國的高等教育真正變為社會共同的事業,實現高校自主治理與政府管理的良性結合。
3.引入民主管理機制,推進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的人事制度管理是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高校教代會、學術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在決策當中的作用,落實教職工代表大會的職能,提高民主管理機構在高校中的決策權和監督權,從而使高校的人事管理科學、民主、有序地進行。要建立和完善高校人事考核評估制度,對全體教職員工履行職責的情況進行考評,考評結果與績效工資和個人晉升直接掛鉤,對在教學、科研等工作崗位上表現突出的員工進行表彰和激勵。在高校內部形成有序競爭和流動的格局,杜絕“人浮于事”現象的出現。同時,要堅持深化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工資、獎金對教職員工的激勵作用。目前我國高校仍在實行的“身份管理”方法嚴重制約了高校人事管理的發展,應打破人員身份限制,推行教職工聘用合同制,實現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逐步轉變。
三、總結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服務,同時完成為國家及社會輸送人才的使命。要始終堅持立足我國國情,對現有體制進行不斷調整,調動政府、高校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為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做出共同努力。目前,我國高校亟須不斷強化學術權力、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并進行“去行政化”的改革,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任重而道遠。“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載體,在培養高素質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也會得到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陳璇.取消高校行政級別有多難[N].中國青年報,2012-5-3.
[2]澳門科技大學.如意了教育網:http://www.ruyile.com/school.aspx?id=165296.
[3]高等學校享有哪些辦學自主權.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npc/flsyywd/flwd/2000-12/17/content_13645.htm.
[4]劉笳, 王強.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創新與可持續發展[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 9(4): 503-506.
[5]深化職稱改革,是時候了——關于建設高素質專業技術干部隊伍的思考.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82/5242/20010524/472955.html.
[6]謝延龍.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 5(1): 5-8.
[7]唐海華. 大學理念與我國高校權力體制之重構. 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3 (3 - 4) :109.
[8]譚華明, 曾山金. 從文化視角比較中美兩國高教管理體制差異[J].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05, 14(4):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