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希望,而有希望的國家一定是在不斷創新的。如何在吸收引進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結合我國傳統哲學思想以及文化特色的基礎之上,創造出適合我國現有國情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達到甚至趕超西方的設計水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我們下一步應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關鍵詞】河北 " "藝術設計 " "教育 " "國際化 " "人才培養
引言
教育千百年來在社會活動中都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它是在人類社會形成之后的一項重要的事業。藝術設計教育不但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構成文化藝術系統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領悟的過程。它強調的是旅途而不是終點,在這一點上我國落后于西方藝術設計教育很多,因而有很多學者去西方學習考察,為的是博覽世界藝術史,放開眼界,把更加新鮮的藝術血液用于教學過程,啟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藝術創作。
一 、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體制是20世紀50年代參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半個世紀過去了,全世界范圍內的藝術觀念已經發生了太大的變化,當然也包括了藝術教育理念的變化。我們沒有培養出大師,這其中藝術設計教育本身是要負相當責任的。為了適應新的藝術格局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國內的藝術設計教育早已調整了原有舊的模式,主要表現在由重視基本功和技法的訓練轉向對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的培養。但是我國的藝術教育基本上還是傳統的思路,即重基本功而輕創造力,重視專業化而忽略綜合能力,大多數院校的藝術教育依然以藝術技法為主。只要教育模式有益于我們的社會和時代發展,就應該以更加寬廣的胸懷去包涵更多的教育形式。
現代藝術設計形成于1850年以后的工業革命后期,到1980年以后因為電腦數碼技術的發展,藝術設計的內容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歷程已經有一個半世紀以上了。現代設計教育在西方最早開始于視覺藝術,也就是傳統的繪畫和雕塑。傳統工藝品的設計是最早與設計相關的藝術教育,主要包括染織、陶瓷、首飾設計等行業,平面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工業設計、影視設計等都是后來才出現的,又有娛樂設計、界面設計、多媒體設計、電腦藝術等多門學科發展出來。中西方藝術設計教育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現代藝術設計出現后教育方式的改變跟時代背景和體制都有著很大的關系。西方的設計創作在一步步地解放,吸納了優秀的東方藝術精神,逐步發展出更加科學和系統的設計教育方法。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就是逐步引進了西方藝術設計教育的模式,西方設計教育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而我國的設計教育工作者也致力于向西方學習,汲取他們藝術設計教育的優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需要極大的努力和時間。
二、 規范藝術設計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步伐
整體性觀念和思維是我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的藝術設計教育所應該重視的。我國加入WTO后,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因此教育領域的全球競爭更為激烈,我們應從全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競爭的全局觀念,來部署藝術設計教育。樹立全球競爭意識,把世界看作一個地球村,在學習西方勇于挑戰,富于創新的進取精神的同時,繼承和拓展東方地域中特有的文化和精神的角度設計我國藝術教育的未來模式,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精神。突破傳統院校中藝術教育體系理論框架,以上述兩方面為基本出發點,在專業學科不斷分化組合的前提下,加強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突破藝術設計教育單一學科的局限性,由教學理論的不斷創新帶動起教學體系的整體改革,進行不同學科的交叉整合探索,使藝術院校在教學、管理、服務、科研等方面交叉整合,由自發發展上升到自覺發展的新高度。西方的設計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作能力,沒有固定的課程模式,有很大的自由度,課堂里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創作和想象空間,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敏感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并不在乎最后的作品如何,因為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理論權威,當代藝術是沒有標準的,他們整天開討論會,通過辯論,設法通過協商達成共識,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僅在設計領域,在其他學術領域中也會具有比較突出的發展。所以有些人說,西方現代純藝術教育不出藝術家,但出其他學科的人才。沒有個人風格的作品是無法讓人記住的,而個人風格又絕非模仿能達到,而是靠自由創作的空間、藝術土壤的培育和設計師自身的經歷與靈感等眾多因素綜合而成。
三、 結論
科學化的藝術和藝術化的科學有利于促進科學的發展,又通過科學的發展推動了工商業和軍事的發展,由此能帶來國家的強大。我們已經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從西方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設計院校將擔當起風險經營的角色,將知識、創新、經營相互連接起來。藝術成為藝術設計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讓它成為全部。擴大藝術設計教育的價值內涵,適應學生在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面表現出的個體差異,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并且豐富和活躍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金澤勛.二十一世紀設計教育之展望[J].裝飾,2000(3).
[3]Arthur D. Efland . 邢莉, 常寧生,譯.西方藝術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