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生態體系中,接受環境是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因此,本文基于教育生態視閾,對教授的主體、接受的主體以及教育的中介這三個方面對英語接受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各大高校中英語接受環境的相應思路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希望能給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教育生態 " "英語接受環境 " "優化 " "分析
在對教育的接受中,接受環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是所有能夠影響接受活動的一切社會環境的總稱?;诮逃鷳B體系中的相關接受環境則指的是在教育接受體系中,其內部各個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個要素同外部社會環境在能量、物質以及信息方面進行交換的一種生態體系?;诮逃鷳B視閾,教授的主體、接受的主體以及教育的中介這三方面要素在環境的形成或者環境的優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對教授主體——教師的綜合能力進行提升
在教育的生態體系中,教師與學生形成了對立統一的關系,教師負責知識的教授,而學生則負責知識的接收,教育的生態體系就是教師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的過程。作為高校教育的唯一主導者,教師的思維觀念、教學能力以及專業素質等都直接作用于學生,影響著學生英語接受環境的相應優化。因此,必須對教授主體——教師的教學能力及綜合素養進行大幅度的提升。
(一)對教師的綜合素養進行提升
教師的綜合素養包括思維觀念、專業技能以及教學能力,其綜合素養的提升能夠促進高校英語教學的不斷向前發展,當然,也是教授環境與接受環境保持和諧的基石?,F今的各大高校中,高學歷的英語教師相對稀缺,青年和中年英語教師占比較大,相關的科研水平較低,這些不利因素不僅對教學效果和水平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還相應地破壞了學生對英語的接受環境。因此,各大高校必須對教師的綜合素養進行提高,包括英語理論水平、英語應用水平、教學技能、對教學的實施及組織能力。此外,還要對教師的觀念給予高度的重視,擴展信息的獲得渠道,安排并落實教師的學習培訓工作,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發揮教師在知識教授中的主導性作用。
(二)對教師掌握宏觀的接受環境的能力進行提升
接受環境由微觀、中觀以及宏觀三個層次構成。在接受環境中,宏觀的接受環境是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其由社會心理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組成。因此,教師要對宏觀接受環境的相應特征進行正確及時的把握,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判斷能力。在當今社會中,各個國家都將科技創新與對外開放看作重點問題,這也為各大高校的英語教學創造了較好的宏觀接受環境。教師應及時準確地對宏觀的接受環境進行把握,指導學生對未來的英語前景進行科學的探索和把握。
(三)對教師了解接受主體——學生需要的能力進行提升
學生的需要指的是學生選擇并且接受英語學習的內部驅使力。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雖然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但最為主要的則是自身的學習主動性。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各自特點、認知情感以及學習心理進行充分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走出對英語學習的認識誤區,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此外,教師還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結合學生的需要設計、開展教學,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接受環境。
二、對接受主體——學生的接受驅力進行加強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根據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可得知:在教學中,所有學生都有屬于各自的生態位,教師應該將學生的接受環境進行科學的整合,為所有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接受環境。在對學生的接受驅力進行正確分析的基礎上,對科學的驅力進行適當的實施,鞏固學生在優化接受環境中的核心地位。此外,各大高校的英語教學要與學生的真實需要相結合,使學生內心與英語教學產生共鳴,強化學生的接受心理,刺激學生的內在接受驅力。
三、對教育中介——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進行改善
從本質上來說,教育與培養的目標決定了教學的內容,也就是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學以致用,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
(一)對英語教學內容的科學化程度進行提升
在目前各大高校的英語教學中,依舊存在著以解讀詞匯、講解語法、分析文章結構等為主的應試型教學,忽視了英語教學的本質——英語語言的應用。這種與社會實踐脫軌的教學在教材內容上十分枯燥,在課堂氛圍上十分沉悶,無法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對英語知識進行探索的欲望。因此,教育部首先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時代的發展,編制既能適應社會發展、又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應用型的英語教材,協調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張力,加強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性,散發英語在交流使用過程中的魅力。
(二)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對英語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根據調查顯示,部分學生由于自卑對英語學習產生了焦慮感,表現為在英語課上的焦慮和緊張,壓制了其對英語的學習欲望,降低了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要及時發覺并處理此種現象,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其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探索知識,創造機會和環境促使學生對英語進行應用,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結語
在對教育的接受中,接受環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想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對英語接受環境進行相應的優化。良好的英語接受環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使其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索知識,培養其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N].中國教育報,2007,9(26).
[2]施寶林.接受理論對大學英語探究性學習的啟示及運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12).
[2]Gardner D,MillerL.外語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