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農問題一直是我黨和政府執政治國的頭等大事,而農村地區勞動力問題更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切實做好農村勞動力維權工作,加快推進和諧勞動關系構建,是維系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促進農村地區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課題。針對農村勞動力維權現實,文章從勞動關系及工作角度出發,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不足之處不吝指正。
【關鍵詞】農村地區;勞動力;維權問題;三農問題
一、規范勞動用工管理,夯實維權工作基礎
(一)規范合同簽訂
要全面落實勞動用工備案制度,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必須到人社部門進行登記備案,辦理用工手續,堅決杜絕不辦手續、不簽合同等私招濫雇情況的發生。大力推行集體合同制度,重點做好農民工群體勞動合同簽訂工作,切實明確勞資雙方權利和義務。加大對私營企業合同簽訂情況監督檢查力度,督促用人單位糾正違法行為,提高勞動合同的履行效力,從源頭上防范和化解勞資矛盾和糾紛的發生。
(二)規范參保行為
第一,大力開展參保擴面活動。集中力量,堅持不懈,逐家逐戶依法開展社會保險參保擴面工作。政府職能部門要配合聯動,齊抓共管,突出抓好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參保繳費工作,對拒不整改的要采取相應處罰措施,確保應參盡參;第二,深入開展保費清欠工作。監察執法部門要逐一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企業限期補繳,同時要詳細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對有能力補繳而惡意拖欠的要果斷采取處罰措施,確保補繳到位;第三,加大稽核工作力度。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深入企業依法進行社會保險稽核,挨家挨戶嚴查企業工資發放結構和額度,對違反繳費基數規定的企業要及時做出相應處罰措施,確保應繳盡繳。
(三)健全勞動標準體系
要積極推廣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及時做好工資指導線和最低工資標準發布工作,加強企業工資宏觀調控。同時加大勞動定額標準指導力度,督促企業全面落實國家工時制度管理規定,依法安排勞動者休息休假。切實維護未成年工、女職工等特殊群體的勞動保障權益,督促企業加強勞動保護,深入推進工傷職業風險防范,依法保護勞動者身心健康。
二、健全勞資管理體系,優化維權工作發展環境
(一)強化法制意識
深入開展《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及其配套法規的宣傳,通過典型案例研討、召開座談會、舉辦培訓班、企業巡回宣傳等形式,以案析法,權衡利弊,多站在企業角度設身處地替他們分析侵權后將面對的處罰措施及違法代價,切實增強企業在勞動用工方面的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從而深化企業管理層特別是“一把手”對法律法規的尊重與敬畏,從主觀方面增強企業依法用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加大政策法規宣傳力度,積極教育和引導勞動者通過合法渠道和形式理性維權,避免在維權過程中出現偏激行為及群體性突發事件。
(二)完善分配制度
用人單位應充分認識到企業和勞動者作為利益共同體,二者之間榮辱與共、相互依存。用人單位應建立正常工資增長機制,嚴格落實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和最低工資制度,讓職工共享企業發展紅利,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勞動者與企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嚴格執行工資發放制度,不得隨意拖欠、克扣勞動者工資;規范加班加點行為,及時做好加班加點工資發放工作,讓勞動者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尊重。
(三)優化用工環境
企業作為用工主體應多從自身查找原因,積極為職工創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生活環境。在規章制度建設方面,應限定在政策法規框架內,廢除不合乎規定、過于苛刻且易引發職工抵觸心理的懲罰性措施;在優化工作環境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給職工創造更加安全、舒心的工作環境,增強企業用工吸引力;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要主動順應社會發展形勢,倡導企業理念,繁榮企業文化,靠共性的目標凝聚人心、穩定隊伍,通過實施人性化管理,著力營造良好的招人、用人、留人環境。
三、完善爭議調處機制,強化維權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大侵權行為查處力度
監察執法部門要加快“兩網化”建設,依托基層網格,對轄區用人單位進行全面排查,建立用工臺賬,實行網絡化管理,動態掌握每戶企業的生產、用工及參保狀況,對存在問題要及時予以糾正。針對監察力量的不足現狀,可對企業實行分類管理,按照各用人單位以往發案情況進行分類,對用工管理中的不規范行為,加大處罰力度,發現一起處理一起,決不姑息,通過采取高壓態勢有效消除部分用人單位存在的僥幸心理和從眾心理,對違法侵權案件盡力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糾正、早處置,防患于未然。
(二)健全矛盾疏通化解機制
勞動仲裁部門在案件處理中要堅持“先調后裁、重調慎裁”的辦案思路,將調解貫穿于案件辦理全過程,對事實清楚、案情簡單的爭議案件首先進行案前調解,根據審理進展情況適時開展案中調解,當案件審理完結正式下達裁決前積極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案后調解,力促雙方達成調解,防止“一裁定局”給雙方造成情緒對立和矛盾激化,盡力追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最大統一。
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維權工作合力
(一)健全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
工會、人社、企業三方應主動履職,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溝通與協調,切實發揮勞動關系協商作用,通過三方之間的經常性接觸與溝通,大力宣傳法律法規,在勞動就業、勞動報酬、社會保險、職業培訓、勞動爭議、勞動安全衛生、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等方面爭取各方認同,達成一致意見,從而實現對勞動關系的宏觀調控。
(二)強化對企業的考核獎懲
當前我們仍然處在“強資本、弱勞工”時代,企業“一把手”的法律意識、價值取向及用工管理理念,在和諧勞動關系構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決定著本單位勞動關系的構建取向。因此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妥善運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調整方式,將用人單位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情況與評先樹優、先進推薦、融資貸款等掛鉤,積極約束和引導用人單位遵章守法、依法管理,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勞動用工導向,為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夯實基礎。
(三)健全勞動用工附屬配置
相關單位要積極履行各自職責,建設部門應加快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設,有效改善企業員工居住條件;公安部門應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為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鎮入戶提供便利;教育部門應妥善安置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入托,保障他們享受義務教育權利;衛生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在企業內部和周邊合理設置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方便職工看病就醫;交通部門應在公交未達、企業相對比較集中的區域補充建立公交網絡,緩解務工人員居住集中地交通不便、上下班出行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