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阿榮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雖處在上升期,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產業優勢不明顯,綜合競爭能力不強,對人才的吸引、開發和利用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打造嶺東強旗的目標,必須找準人才工作的瓶頸,著力尋找突破路徑。
【關鍵詞】阿榮旗;人才工作;人才吸引;人才開發;人才利用
一、阿榮旗現階段人才隊伍的現狀及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人才隊伍的現狀
阿榮旗32萬人口中,共有各類人才11102人,占全旗人口總數的3.5%,其中黨政人才1449人,占人才總量的13.1%;專業技術人才4214人,占人才總量的38.0%;企業經營管理人才328人,占人才總量的3.0%;農村實用型人才4647人,占人才總量的41.9%;高技能人才86人,占人才總量的0.8%;社會工作人才378人,占人才總量的3.4%。
(二)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1.工作機制逐步理順,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旗委、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放到重要的戰略地位進行部署和謀劃,在旗委的統一領導下,形成了組織部門負責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
2.剛性引才力度加大,柔性引才成效顯著。加強了專業技術人才剛性引進力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每年調撥一定數量的編制,通過公開招錄、招聘等方式,有效緩解了急需緊缺人才不足的現狀。大力倡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通過咨詢、講學、兼職、技術合作等形式,為我旗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服務。
3.培訓資源得到整合,培訓力度不斷加大。在安排人才培訓方面,堅持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六支隊伍”一起抓。在整合培訓資源方面,既堅持立足本地,又主動爭取外援。利用黨校、農廣校、教師培訓中心、職業技術學校等培訓機構開展常規的主陣地培訓,聘請各地知名專家教授來我旗開展專題培訓,組織各類人才到先進發達地區通過學習考察、交流等方式拓寬視野、開闊思路。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推動我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中,各類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人才隊伍的現狀已不能滿足我旗未來發展的需求。在總結經驗和借鑒先進的基礎上,制約人才隊伍壯大和人才工作發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高層次人才缺乏
目前,我旗共有各類人才11102名,僅占全旗人口總數的3.5%,而且整體素質不高,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缺乏,從事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的高層次人才更是鳳毛麟角,與發達地區相比,人才密度差距較大,遠遠低于發達地區水平。近年來經濟始終保持跨越發展的強勁態勢,而人才增長速度遠低于經濟增長速度,人才制約因素日益凸顯。
(二)人才的吸引力不強
與發達地區相比,我旗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低、城市功能不完善、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載體不多,都制約著人才的引進。特別是受單位編制限制,人才進入渠道不暢;規模大、實力強、技術含量高的大中型企業較少,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容納高層次人才的空間有限,能夠提供給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機會更有限;工資福利待遇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對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磁場效應”不強。人才外流形式嚴峻,每年高校錄取人數較多,但回本旗工作和創業的較少;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創造性勞動的人才普遍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致使本地人才嚴重流失。
(三)人才結構和布局不合理
從分布上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多,生產一線人才少。從專業結構來看,傳統的教育、衛生、農業等專業型人才較多,工業經濟、城市規劃、生態環保、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土木工程等專業性人才相對較少。從年齡結構上看,中青年人才較短缺,人才隊伍老齡化現象比較明顯。從知識結構上看,中專和大專學歷人才較多,研究生以上學歷(學位)和高層次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
三、對策建議
(一)用科學的人才觀引領人才理念創新
1.轉變觀念。加強“人才強旗”戰略宣傳力度,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著眼基層,不唯文憑,不拘一格,把有一定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能人全部納入人才開發的視野,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實現質和量的雙向提高。
2.建立統一協調的人才工作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行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積極制定適合旗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
(二)創新緊缺人才引進機制
1.以項目為載體引才。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戰略和呼倫貝爾市“1255”發展思路總要求,結合項目帶動戰略,依托“項目+團隊+人才”的模式,以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建設、農業發展項目建設為載體,采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重點項目開發引進等方式,積極培育和引進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實現重大項目、技術與人才的緊密集合。
2.以產業支撐集聚人才。圍繞有色金屬冶煉、農畜產品深加工、建材產業等產業集群,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專家開展交流合作,集聚符合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努力形成“人才驅動—產業發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環。
3.以需求為導向引才。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積極主動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參與全旗經濟建設。
4.實施“人才回流”工程。我旗高校畢業生回本旗工作的很少,在大力引進外地人才的同時,要采取有力措施,積極鼓勵本旗籍畢業生回家鄉創業。
(三)著力優化人才隊伍布局和結構
1.在人才流動中要突破區域限制、部門限制和城鄉限制,鼓勵人才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流動,這既是促進人才流動的要求,也有利于更好地盤活、用好各類人才。
2.積極鼓勵各類人才到基層一線工作,樹立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奉獻基層的精神,進一步充實和加強基層后備人才隊伍。
3.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調整人才專業結構、層級結構、年齡結構和分布結構,要形成新老交替、上下銜接的人才發展梯次配備,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結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