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我國的現狀分析,致使分配不均問題的重要原因是勞動要素所得過低。人們經常提到的廉價勞動力對總體投資是有利條件,而這些有利條件的形成使得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降低、生活水平下降、基本社會保障不完善。這些不良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新古典經濟學說所造成的。文章通過對勞動工資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分析了勞動工資理論的優勢和不足,對改善和緩解收入分配不均問題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勞動者;勞動工資理論;收入分配;工資所得;理論誤區及矯正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收入分配不均問題也隨之而來。勞動者的收入所得是歸于勞動要素項目下的收入形式,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我國勞動者的工資所得占國民總體收入所得的比重相比許多國家都低得多,這種情況的出現即說明了我國在理論上對勞動工資的認識存在誤區,更說明了我國在實踐上對勞動工資的行動也存在較大的誤區。
一、現有的勞動工資理論中所存在的問題
在計劃經濟逐漸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我國的工資理論也逐漸形成并發展。這些理論的產生既沒有對傳統的按勞分配制度進行否定,又對市場經濟中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積極意義進行了肯定和實施,這些思想和實踐的不斷發展使以下三個工資理論得到了發展:
(一)供求分配理論——按要素價格——事前分配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想辦法使用將生產要素制定價格的方法來解決好人們的收入分配的問題。通過對生產要素的配置替換和生產要素的同質要素的相互競爭實現供應和需求的平衡。這樣的解決方式使得在生產過程之前的分配方式對勞動力的價格起著重要的影響,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馬克思對這種價格的決定方式做了客觀的評價。雖然現在我國勞動力的市場價格的確定和馬克思當年的評價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相對價格的不斷變化對我國勞動者自身利益越來越不利。
將生產要素定價的分配方式是一種以資源配置的效率為中心,將勞動者自身看作是一種生產要素,不斷適應供求法則的變化。這種分配方式的不當之處就是將勞動者自身的要素同物質要素當成是相同性質的生產要素,采取相同的分配原則進行分配。勞動者的工資是支配需求和支配供給的系列條件決定的,并不是由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所決定的。
(二)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按貢獻——事后分配
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的形成是對上述的供求分配理論的發展。這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是由克拉克進行的,克拉克的觀點是這樣的:如果人們可以進一步合理地運用自然規律,勞動者所從事的任何生產行為通過分配所得到的收入,都應該通過勞動者生產所獲得的實際成果來進行衡量,也就是說,市場的自由競爭是將勞動者通過自身的勞動所取得的價值的一部分給予勞動者自身,將資本家們通過資本所取得的價值的一部分給予資本家,將調和職能所取得價值的一部分給予企業家。
在現實社會中,職工作為企業的勞動者,其自身對企業的貢獻是隨企業對其自身的技術的需要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同時受企業對生產的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也受社會中有多少勞動者可以提供相同或類似的生產技術所影響。換句話說,勞動者自身的邊際生產價值不一定完全由其自身的技術水平和自身對企業所付出的努力來衡量,還會受到社會或者他人的一些因素的影響。按邊際生產力進行分配的方式給社會中的人帶來的感覺就是:工資高的人,其自身的貢獻也就越大。這種分配方式對社會中的強勢集團的影響是非常有利的,從而進一步拉大了收入的差距和分化。
(三)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工資決定理論
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工資決定理論是由劉易斯提出的,劉易斯認為,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投入有大量剩余,然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當農業生產部門的勞動力越來越多時,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就會越來越低甚至為零。如果想要使工業部門的勞動力產生剩余現象,就要將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勞動者的工資始終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一直持續到社會的資本積累超過入口數量,這樣社會就不會再出現勞動力剩余的現象,整個過程也會因此現象的產生而停止。在這種現象發生之前,如果有企業或者其他生產單位將勞動者的報酬提高的話,企業或者生產單位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同時也將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實行這一分配制度的國家不僅沒有得到經濟上的發展,反而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度剩余的現象,收入分配情況便更加惡化,而收入分配更加不均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
二、勞動工資理論的矯正
上文所提到的勞動工資理論在許多高中、大學的教科書上均有體現,這些理論也被當今社會的許多經濟學家奉為圭臬。我國內部的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對《勞動法》的貫徹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也不利于我國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發展,害怕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將資本投資轉移到第三世界中的某些國家。但是,勞動工資理論的信息遺漏程度越來越嚴重,這些信息對緩解和改善當今我國收入分配的現狀有著積極的影響。
被雇傭者和資本家之間力量的懸殊,使得自由的市場交易并不是公平公正的。在對勞動者的工資進行爭議的過程中,勞動者與資本家相比大都處于不利地位,產生不利地位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因為勞動者自身具有損耗性,許多勞動者由于家庭或者自身的原因,一旦離開了勞動,勞動者自身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所以這樣的原因會使勞動者的利益進一步的喪失,資本家也會產生濫用職權的可能;第二是對于我國體力勞動者的低微地位,國家應該重視并且制定相關的法律保護體力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收入分配的差距過大問題一方面要求市場對其進行緩慢調節;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的干預。宏觀上,要求我國政府要著力創建一個公平公正的勞動者勞動環境,要對資本家的雇傭環境加以控制;微觀上,政府要著力創建一個更加人性化的雇傭關系,要對勞動者的尊嚴和社會地位給予尊重和保護,從而使雇傭關系得到緩解和改善,創建社會良好、健康的雇傭關系。
參考文獻
[1]董全瑞.勞動工資理論的誤區及其矯正[J].財經科學,2009,(3).
[2]張友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勞動力價值的認識誤區及其回歸[J].商業時代,2012,(9).
作者簡介:周紅燕(1974-),女,安徽石臺人,池州市公路管理局石臺分局,研究方向:人事勞動工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