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重慶自成為直轄市以來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狀況為背景,參考《重慶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通過比較上海的產業結構與高新技術產業,淺析了重慶產業結構的升級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結果表明:重慶產業結構升級對其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不斷推進,這種促進作用更加顯著,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能使這一區域的經濟更具活力。其政策性啟迪是:為了保持重慶市經濟的穩定健康增長,必須進一步優化三大產業之間的干系,深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構建適宜重慶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模式。
【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發展
重慶是中國除北京、上海和天津以外的第四個直轄市,其地處中國東西結合部,毗鄰四川、湖北、湖南、陜西、貴州五省,承東啟西,輻射南北。重慶既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也是中國西部向東部開放的前沿,在中國兼顧東西與新世紀發展中處于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此經濟背景下,研究重慶產業結構升級對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可以為重慶市的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結構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富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我們經由相關文獻的檢索,發現國內學者對影響重慶經濟發展因素的研究十分廣泛,成果豐碩,如王倩(2012)專研的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效應對重慶市經濟發展影響;陳雅秀(2008)對重慶市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問題考究。而本文將從產業結構升級即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以及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兩方面來探討其對重慶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重慶的產業結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一)重慶產業結構的發展與變遷
自1997年直轄以來,重慶經濟發展非常快。地區生產總值從直轄之初的1509.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2656.69億元,翻了8倍之多;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8.06億元,經過16年的發展,2013年全市財政收入已達4105.56億元,是直轄之初的34倍。經濟增長源于三次產業結構的長足發展。重慶市三大產業產值分別由1997年的307.21億元、650.40億元和552.14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002.68億元、6397.92億元和5236.09億元,1997年三大產業產值占比為20.3∶43.1∶36.6,第一產業占比較大;2013年,三大產業構成比為7.9∶50.5∶41.6。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占比明顯下降,第二、三產業占比分別上升6.6個百分點、5個百分點,這與配第—克拉克定理相契合。表明自直轄以來,重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愈來愈合理。但是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到重慶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比低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仍占主要比例,這說明重慶市仍然是一個工業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升級。
(二)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重慶市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產業成長為其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2013年重慶高新技術產業對規模以上產業的總資產貢獻率達到16.6%,規模以上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為269.61億元,占規模以上產業企業總產值的17.08%。自1991年3月經國務院核準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到2010年6月對“兩江新區”的扶植,重慶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過程。一個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從專利數量以及新產品項目數都能有所體現,專利和新產品項目數越多,說明該地的技術創新能力越強。我們從其專利授權量與新產品項目數兩方面來看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1999年,重慶市專利授權量1077個,新產品項目數130個;2013年,專利授權量增加到24828個,新產品項目數變為6820個。
2013年,重慶有專利授權的企業492個,規模以上產業企業科技機構數546個,顯示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繼續擴大,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取得新的成效。重慶市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在積極吸引外商的投資和外國先進的技術與機器設備。如2015年11月6日,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訪問新加坡,中新達成共同意愿,即繼蘇州工業園和天津生態域之后,中新以重慶為項目運營中間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行將啟動,這為重慶市吸引外商投資提供了新的機遇。
二、目前重慶產業結構分析以及與上海的比較
(一)從合理化角度分析重慶產業結構以及與上海的比較
產業結構合理化,即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所實現的產業之間的調和,觸及產值結構的調和、技術結構的調和、資產結構的調和、中間要素結構的調和,還包括產業間各種關系的調和,如各產業間在生產規模上比例關系的調和、產業關聯程度的提高等,而本文將用產值結構的調和即第一產業產值占比/第一產業人口比例來測度重慶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該結果值越小,說明該地一、二、三產業產值構成占比更優化,從事各個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越合理,即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
2013年重慶市第一產業產值/重慶市國內生產總值為7.9%,第一產業人口比例為34.5%,最后計算所得值為22.9%。對比上海,2013年上海市結果值為14.71%。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重慶市所得值結果比上海市高出8.09個百分點,這說明就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而言,上海市比重慶市更高。
(二)從高級化角度分析重慶產業結構以及與上海的比較
產業結構高級化,即一國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歷程,也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過程,本文先用二、三產業產值/重慶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來測量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
2013年重慶的二、三產業產值占重慶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高達92%,那是否可以說重慶產業結構已經很高級化了呢?當然,如果僅從產業結構升級的總量水平來看已經很高,但如果從產業結構升級的就業結構水平來看,2013年重慶專業技術人員13.98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為0.83%,不到1%,而上海專業技術人員26.55萬人,約為重慶的兩倍。這說明了重慶市的專業技術人才得匱乏,勞動力就業結構未到高級化。
(三)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分析重慶與上海的比較
高新技術產業,即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它是以高新技術為根本,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物的專研、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類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常常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有高于平常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在重慶的“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以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的戰略方針,加快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培育自立品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自直轄以來,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整體實力和發展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已經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出現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
表1
重慶2011~2013高新技術產業主要行業工業總產值(億元)
年份201120122013
醫藥制造業219.79257.09322.99
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51.20228.08299.14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11.5013.3713.97
數據來源:2014年《重慶統計年鑒》
根據表1可知,重慶高新技術產業主要行業的工業總產值的變化幅度較大,呈明顯且迅速的上升趨勢。但是對照上海,2013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6631.03億元,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高到30.7%,其中醫藥制造業596.12億元、電子計算機、辦公設備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為5807.45億元,醫藥裝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411.54億元,這說明重慶的高新技術產業仍處于發展階段,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013年,重慶市對代表高新技術產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業的投資為95.31億元,而上海市對此同類行業的投資達到了144.22億元;重慶市吸引外商和港澳臺投資工業企業產值4364.23億元,而上海市吸引外商和港澳臺投資為5647.79億元。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重慶市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對其的投入以及吸引外資都保持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重慶市在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遠低于上海市;在吸引外資方面,重慶市沒有上海市那么有吸引力,對此重慶市在吸引外資以及投資方面還要加強力度。
三、重慶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第一,產業結構合理化對一個地區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穩定作用,產業結構高級化把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分離出來從事第二、三產業,從而加快一個地區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通過前文重慶市與上海市產業結構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重慶產業結構升級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就產業結構合理化而言,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人口過多以及第一產業產值的占比過大都是造成重慶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低于上海市的原因。就產業結構高級化而言,目前重慶的高級化發展更多的是一種模仿跨越,其產業結構高級化產值更多地依賴生產初級產品以及重工業發展。所以目前重慶的高產值并不是產業結構高級化帶來的,因此目前或很長一段時間,重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關鍵還在于不斷升級產業技術,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標記和推動力。通過前文重慶市與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制約了其發展。一方面,重慶市高新技術的發展僅僅依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不夠的,必須同時加速推進小型企業和非工業企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歷程,然而小型企業和非工業企業面臨著資金短缺以及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高風險的共同問題,這是限制其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大緣由;另一方面,對比上海市,重慶市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不足以及吸引外資方面做的不到位是制約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又一原因。
四、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介紹重慶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淺析了重慶市經濟的發展現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都對重慶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存在的不足。為了進一步推進重慶市又好又快發展,我認為具體應采取如下相關政策:
(一)就產業結構方面來說
就產業結構方面來說,最大的突破口是發展現代服務業。
1.加速發展信息、金融、保險和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商務服務業,促成服務行業結構的優化。
2.積極發展文化、體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訓、社會服務、物業管理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不斷拓展新的文化服務范疇。
3.應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推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聯運、電子商務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的發展。
4.重點發展有實力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增強服務業的集團化、網絡化、品牌化。
(二)就高新技術產業來說
就高新技術產業來說:
1.政府加大對技術創新的初始投資,努力提高研發能力。制定相應的產業規劃與優惠的產業政策,激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進行創新,不斷提高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產業的生產能力與效率。加快技術市場建設,推動科研開發與生產有效結合,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對接。
2.技術與機器設備引進能節約大量的研發與制造成本,避免漫長的探索過程。這對重慶的啟示是要積極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利用后發優勢,吸引國外投資,進口先進技術與設備,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出版社.重慶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2]藍英.西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調整互動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4).
[3]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上海統計年鑒[M].上海:上海統計局出版社,2014.
[4]聚焦習近平主席訪問新加坡.央視網,2015-11-07.
[5]重慶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2011~2015年)[N].重慶日報,2012-05-25.
作者簡介:楊浩(1991-),男,四川廣安人,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