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各種知識產權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并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找出合適的方法以及成立立法機構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73-01
目前,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已經成為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主體,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數字圖書館工程項目紛紛啟動,也都把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作為未來社會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產權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國產業界、立法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與重視。信息技術造就的知識產權問題也就不可避免地處于信息時代知識產權變革的矛盾中心之中。
首先談談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知識產權的問題。這個問題中一是信息資源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它包括信息資源采集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和信息資源數字化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數字圖書館建設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它的關鍵步驟是建立各具特色的數據庫,而數據庫的建設中重要的環節是信息的采集。在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信息采集的主體來源于哪些不受版權保護但已經進入公有領域的那些信息資源。而數字圖書館僅僅有這些信息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新的高質量的其它作品或者是其它信息資源的迅速加入。因此,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采集需要不斷地采集一些新的高質量的作品的同時還應該利用網上資源和電子出版物等等。作品數字化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把其他形式的文字、表格、聲音、圖像等等信息輸入計算機系統并且轉換成二進制數字編碼的技術。關于作品數字化中知識產權問題的界定就目前來說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把作品數字化定性為類似于翻譯的演繹行為,數字化以后的作品能夠隨意組合、增刪和移位,這樣數字化以后的作品和原來的作品就不一定有直接的對應關系了。因為數字化的過程凝聚了人們的創造性勞動,經過數字化以后的作品的著作版權也應該屬于從事數字化工作的人。另一種觀點卻認為,作品數字化實質上是一種復制的行為。因為將作品數字化,只是將原作品的載體形態進行了數字化轉移,而這種轉換過程是由機器來完成的,那里面并不包括人的創造性勞動,經過數字化處理以后的作品仍然是原來的作品,并沒有產生什么新的作品。作品的數字化與傳統的印刷、復印、錄音等等復制行為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數字化的作品仍然是原來的作品,其著作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一些國際慣例和公約也傾向于將作品數字化認為是復制行為,我國國家版權局1999年就發布了《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其中的第二條也將其規定為復制行為;最近,國務院法制辦和國家版權局共同起草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也十分明確地將“作品數字化”界定為復制權力。
第二個問題是信息資源傳播中的知識產權。信息資源數字化的 最終目的是將數字化的信息通過互聯網絡來進行傳播、擴散,這是數字圖書館的功能之一。網絡傳輸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已經打破了原有的傳播格局,但是可以肯定地說,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必然會引起知識產權問題。其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明確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作者、表演者和錄音制品錄制者享有通過網絡向公眾傳播作品、表演以及錄音制品的專有權。1996年12月WTO的新條約《WTO版權條約》賦予了版權控制,包括因特網在內的作品傳輸權利。在實際操作中,如果在網上傳播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必須先取得著作權人的授予權,不然的話就會構成侵權的行為。隨著網絡傳播作品的快速性和日益廣泛性,許多作者逐漸主動地將自己的原創新作投放到網上,供大家閱讀使用,這就給人們提供了方便。
第三個問題是信息資源服務中的知識產權。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社會公眾提供信息資源服務,而信息服務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數據庫。數字圖書館大量運用現代技術,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數據庫,這樣由此而產生的知識產權問題也就越來越普遍。世界各國對數據庫的法律保護處于增強擴大的趨勢,如1996年歐盟理事會發布的《關于數據庫法律保護的指令》中就首先提出對數據庫實行特殊的保護;《版權條約》第五條也明確規定:數據庫或其他資料的匯編,無論采用任何形式,只要其內容的選擇或排列構成智力創作,其本身就受到保護。
再談談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如何保護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呢?一要增強圖書館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意識。優秀的圖書館員是當代圖書館重要的資源和財富但他必須是具有高知識含量信息產品的設計者、生產者和操作者。要加快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就要盡快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綜合性的專業管理人才,并形成一支適合于數字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堅強的隊伍。當然,數字圖書館人才不僅僅是學歷高知識面廣,還應該精通知識產權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并能適應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需求。努力建設一支專家型、網絡管理型復合型管理人才隊伍,這是執行知識產權法規、有效保護網上知識產權的重要基礎和可靠保障。所以,增強圖書館員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意識是在數字圖書館建設當中避免發生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圖書館員的各種培訓,或者引進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專業法律人才,也可以聘請律師來具體負責等等。二要建立著作權的集中管理組織。所謂著作權的集中管理,是指著作權人(包括鄰接權人)授權著作集中管理組織來管理他們的權利,也就是監視作品的使用,并與未來使用者或者使用單位在著作權之間進行分配。他是聯系作者與作品使用的“中介人”,通過著作權集體組織這個中介,作者的著作權得到了保護,作品使用單位也免去了尋找作者和一一談判的困難和麻煩,而著作權人創作的優秀科學文化成果通過數字圖書館這一有效的傳播途徑實現了更大的價值。三要采用版權技術保護措施為主要內容的自力救濟。在現有的條件和環境下,自力救濟就是版權技術保護措施,它可以分為:反復制設備、控制進入受保護作品的技術保護措施、追蹤系統、電子水印、數字簽名、數字指紋技術、標準系統和電子版權管理系統等等。這就要求在保障權利人一定利益的前提下,對某些先進的版權技術保護措施進行強制許可使用,在用這些就是措施去實現更大范圍的著作權的有力保護。四要合理使用《著作權法》中的“法定許可”。法定許可是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不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而使用其作品但應該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的一種制度,也是版權制度下的一種利力限制。《伯爾尼公約》以及我國《著作權法》都確定了法律許可制度。法定許可所涉及的著作內容有錄制權、廣博權等等。對著作權中的合理使用,各國定義有所不同。五要建立與數字圖書館建設配套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不斷發展給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上作品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是的現行的知識產權法早已無法滿足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需要,為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已迫在眉睫。
作者簡介:徐洪威(1971-),男,河南駐馬店市人,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管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