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58-0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法治思維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概而言之,是指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規則和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路徑與過程。具體包括以下五層涵義:
一、法治思維是遵從憲法法律至上、倡導良法為治的思維
法治思維就是憲法法律至上的思維,根據我國憲法的相關規定,在我國的社會調整系統中,以憲法法律為核心的法律系統是最重要的、最權威的系統,其在各種社會調整手段中不僅具有至上性,而且具有排他性,即:其他任何社會調整手段都不得與之相對抗,同時所有社會關系者都必須遵守。在任何社會,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社會關系起調整作用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如:思想、理論、道德、禮儀、習慣、法律等等,但判斷是否屬于法治思維其最顯著的判斷標準就在于當其他事情與憲法律發生沖突之時,是否優先服從于憲法與法律。這是法治思維最基本的表征,但服從憲法和法律的前提是這些憲法和法律必須是制定得良好的,即良法為治。法治思維強調良法善治,其涵蓋了兩個基本內容:第一,憲法法律至上;第二,良法為治。必須同時具備這兩點,才能稱得上是法治思維。只具備這兩點,要么是形式法治的思維,要么是實質正義的思維。
二、法治思維是依循職權法定、主張正當行權的思維
職權法定涵蓋了兩個方面的內容:職權來源法定與職權范圍法定。所謂職權來源法定是指只有立法設定和賦予的職權才是合法的職權,立法以外其他途徑不能產生職權。換言之,職權來源具有唯一性――立法,其他途徑獲得的權力都是違法的。所謂職權范圍法定是指職權的適用對象和事項范圍也是立法確定的,相關主體只能在立法確定的對象和事項范圍內擁有和行使職權,不能超出法定的對象和事項范圍行使職權。否則,同樣構成超越法定職權范圍。正當行權同樣也涵蓋了兩個方面的內容:行權目的正當及行權方式正當。所謂行權目的正當是指公權力機關行使權力時必須基于實現公共利益的客觀需要而不得考慮其他不相關因素。所謂行權方式正當則是指公權力機關行使權力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合乎理性,在所有擬采取方式中選取最有利于達到立法所授權之目的的方式。此外,公權力機關不僅存在濫用權力的可能,而且也存在消極不作為的可能。故此,公權力機關不僅要正當行權,還要積極行權。積極行權是對公民權利的捍衛和保障,其內在的要求公權力機關要積極地行使權力為人民謀福利,而不可故意消極怠惰,遲延拖沓。
三、法治思維是要求公平對待、允許合理等差的思維
法治是講平等的,沒有平等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沒有法治。法治是恰當的邏輯類型化基礎上的平等對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層次比較低的平等,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考慮執法、司法的平等,而立法的平等尚未列入考慮范疇。而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具有實質意義的、本源意義的法律內的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起點平等等內容,這些在十八大報告中均有所體現。十八大報告在平等問題上與過去相比,一個重要的區別是不僅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講法律內的平等,這才是真正的實質意義上的平等。當然平等并不是不考慮合理的等差,在社會當中我們常常遇到形色色的差別待遇情形。當一個制度規定差別待遇的時候,其首要前提是必須保證基本權利的平等。法治思維不僅倡導平等,同時也允許合理的差別,但這種差別必須要有正當性、合理性。
四、法治思維是堅持程序正當、注重實體正義的思維
法治社會的最大價值在于最大程度地實現正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不論是執法還是司法活動中都要講求公平正義,處理的結果要經得起公平正義規則的拷問。而正義理念天然地包括正義與實體正義兩個視角,基于所關注問題的差異,兩者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實體正義注重的是結果的正當性,它決定了“客觀真實”乃現代法治社會的不懈追求;程序正義注重的是過程的正當性,它要求在探尋事實真相時必須遵循正當的步驟、采取合法的方式,其意則在于將整個社會納人可控的、可預期的場域,將“恣意因素”之于立法、執法以及司法行為的干擾降到最低限度。公平正義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資源分配領域,有關于分配的公平正義規則;在權利救濟領域,有關于矯正的公平正義規則。由此不難發現,從資源的分配到權利的救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領域都有它特有的公平正義規則。我們講法治思維就是要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要建立清晰的、可辨認的公平正義規則,這是實體正義的內在要求。但實體正義僅僅是一個方面,現代文明社會,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還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即同時要注重程序正義。這一過程不僅要求程序是正當的、透明的、可驗證的,而且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實質正義。在某些情況下,很難有絕對的公平正義,于是乎借助程序的管道來謀求實體正義便成為當今法治思維的基本表征。
五、法治思維是嚴格公正執法、自覺接受監督的思維
嚴格公正執法、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是公權力機關工作永恒的主題,同時也是法治思維的精髓之所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強,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要求和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同時公正執法也是提高公權力執法公信力的關鍵所在,公權力機關只有做到自身正、自身凈才能在社會事務處理當中樹立權威。外部監督機制建設主要從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展人民監督的渠道,強化并規范新聞媒體的監督等方面人手。通過多種渠道形成合力, 從而真正實現對公權力機關外部監督機制的創新。就公權力機關的視角來講,存在執法不公的情形主要存在兩種緣由:其一是公權力機關的工作人員業務水平不高或執法經驗不足從而導致執法不公的現象出現;其二是具備足夠的執法能力,但由于利益關系的驅使而有意實施不公正的執法行為。相應地,針對執法不公產生的第一種原因,要加大對執法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培訓;而針對第二種情形,就必須加強對執法工作人員的品行考核,提高其枉法徇私的成本,以此有效激勵其廉潔執法。只有雙管齊下,充分發揮法治思維的指引功能,從而推進公權力機關嚴格執法,自覺接受監督。法治思維要求司法人員要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監督,包括相對人的監督、當事人的監督、權力機關的監督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監督。嚴格公正執法與自覺接受監督二者不可割裂開來。要使這種執法活動具有持續的公正性、正當性、嚴肅性,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監督機制來予以保證。
作者簡介:李斌(1979.10- ),女,遼寧昌圖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初級指揮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學博士,講師,從事軍隊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