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中后期出現了長條大軸的書法作品,這與當時的造紙能力提高有較大的關系?!短旃ら_物》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造紙技術,為丈六整紙“紙皇”的出現提供了技術支持,為書寫大幅書法作品提供了物質基礎。
關鍵詞:造紙術;“紙皇”;長條大軸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50-01
明代中期以前流傳下來的書法墨跡多為手札和冊頁,這并不是書法家的愛好所致,而是由客觀的寫作工具決定的。當時的造紙技術的局限性,使得書法家沒有大幅的宣紙進行創作,只得以手札冊頁的形式書寫。
一、明中后期,徐渭、王鐸等書法家創造出大量的長條大軸書法作品
明中后期流傳下來了很多長條大軸的書法作品?,F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徐渭所書超大幅紙本立軸《草書杜甫詩軸》,長189.5厘米,寬60.3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王鐸的紙本長卷《贈張抱一行書詩帖卷》,長469,寬26。這些作品的尺幅都是十分巨大的,而此類作品在明代中期以前是極為罕見的,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這類作品便數不勝數了。大條長軸書法作品的出現也促使書法在風格上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種行距疏空、字距茂密的新的時代書法特征。而在用筆方面飛白、渴筆和濃郁墨色的呼應也更加靈活多變。這種超大幅書法作品的出現,其風格的形成與那個動蕩的時代相關,而造紙術的進步是這類作品產生的物質基礎。
二、《天工開物》中有關造紙術的記載反映了明代造紙技術的高超能力,出現了“紙皇”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西漢時我國已開始了紙的制作。造紙術發明初期所造的紙由于工藝簡陋,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松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于書寫,一般只做包裝用途。到了東漢元興元年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總結改進,提高了紙的質量,降低了造紙成本,這時的紙才具備了進行書寫的條件。隨著造紙技術的不斷發展提升,為了更加適于書寫,造紙過程中不斷融入加礬、加膠、涂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生產出了專門用于書法創作的宣紙。
明清時期中國的造紙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我國古代造紙技術做了總結性的敘述?!短旃ら_物》第十三卷《殺青》中有關于竹紙和皮紙的記載。以竹紙為例,書中記載:“節界芒種,則登山斫伐。截斷五七尺長,就于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入皇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凈……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這就是明代造紙工藝的基本流程,是對明代造竹紙技術的總結,其中有些內容的描述也透露出明代所造紙場面的宏大。“凡煮竹,下鍋用徑二〔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裁水十余石。上蓋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余。”煮竹子的鍋,直徑四尺左右,而且里面可以裝下十多石水。上面的楻桶周長約一丈五尺、直徑約四尺多的。如此過程所造之紙是相當大的,可見這一時期的造紙技術已經能夠造出相當大的紙,丈六整紙“紙皇”的出現有了合理的技術支持。
《天工開物》中對皮紙制造工藝的記載更加詳細的描述了當時所造紙的最大尺寸?!捌渥钌弦坏龋┯么髢群案裾?,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边@種紙長約七尺,寬度超過四尺,絕對算得上是超大的尺幅,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紙皇”。這種超大紙的出現,為明代中后期書法家創作長條大軸書法作品提供了可能。
造紙技術的提升不僅為書法家創造了高質量的大尺幅宣紙,而且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得造紙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使得宣紙成為人們日常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這才給書法家用大尺幅生宣寫字提供另一個實際可能性。造紙的原料原來是樹皮、麻、破布和舊魚網,后又增加了竹子、稻草、麥桿等。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大量產生的廢棄物品,造紙原料大幅擴大,造紙技術革新,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使得書寫用紙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給更多的人創造了書寫的良好條件。
三、大紙、生宣的生產為行草書創作語言的豐富提供了可能
如果說大紙的出現使得行草書作品更具表現力,可以呈現更多的內容,那么生宣的產生可以說是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其創作語言。
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容易產生豐富的墨色變化。行草書的書寫速度較快,在生宣上進行快速書寫,就非常容易產生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生宣具有獨特的濕染性,使得書寫難度增加,需要書家良好的把握用墨的節奏;但也正是這種濕染性使得好的書法家在生宣上進行書法創作時展現了更加豐富的創作語言。
明末著名書法家王鐸在行草書方面有獨到的成就,他的行草書追求險絕而沉著痛快的風格。王鐸的作品中常見漲墨法,每次蘸墨都將毛筆浸滿墨汁再書于紙上,直至筆中墨枯才停止,形成墨團和枯筆的呼應。如此循環往復,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富有節奏韻律。正是生宣的獨特性質使得王鐸在筆墨的表現方面有了更加生動豐富的手法,當然王鐸的這種表現手法必須要在大尺幅的作品中才能夠得到展現。
明代造紙術的改進和發展是我國古代科技領域的進步發展,而這種科技的進步給書法藝術事業也帶來了長足的發展。可見,科技對藝術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當然我們今天書法藝術事業的繁榮也離不開當今科學技術的進步。
所以我們要發展繁榮書法藝術,不僅僅是要在書法領域內繼承創新,而且要做到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要通過書法藝術的創作實踐提升書法創作工具的品質,同樣也要合理的將現有的科學技術融入到書法創作的各個組成部分,提高其質量,使其更好的服務于書法創作。
參考文獻:
[1]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宋應星.天工開物[M].揚州:廣陵書社,2009.
[3]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