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組織的黨團活動和班級活動外,還應注意對高職學生非正式群體進行及時的教育和引導。
一、非正式群體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謂非正式群體,是指部分學生在課堂內外經常聚在一起活動、學習、聊天、傳播新聞的小組合。該群體是自發形成的,通常也比較隱蔽,教育者如不留意觀察是難以發現的。它的形成起源于新生入校后,通過互相接觸、了解,或因情趣相投,或因為愛好相似,逐步發展到成員較為固定的非正式群體,隨著畢業而自然解體。但也有相當部分的非正式群體,畢業后幾年乃至幾十年,其成員仍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一般在學校正式群體(如班級)中,均要分化為若干個非正式群體,雖然這些非正式群體組合的緊密程度不同,形式不一樣,但事實上都是存在的。
非正式群體的基本特征是:第一,自發性。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出于個人的某種精神或物質需要的滿足,自愿結合。第二,相似性。它以相近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要為基礎,自然組合而成。第三,相容性。彼此以感情為重,心理相容,具有很強的內聚力。第四,一致性。它具有較強的群體意識、群體壓力,對成員的思想言行影響很大。第五,暢通性。成員之間信息傳遞靈敏,相互間思想交流暢通無阻。第六、權威性。其核心人物很有“權威”, 對其他成員的心理吸引和心理影響力很大。不同性質的非正式群體對正式群體的影響和作用,也是不同的。非正式群體的類型可分為積極型、中間型和消極型。
二、如何做好高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人們對高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看法不盡相同。有人認為,非正式群體的存在不利于正式群體的建設和管理,因而要限制其活動;有人對非正式群體的影響缺乏應有的重視,任其發展;有人覺得要嚴加看管,運用堵的方式,以消除其對正式群體的影響。
筆者認為,高職學生中的非正式群體是客觀存在的,這種非正式群體也并非都是起到消極作用,學校教育者的責任在于做好調查了解工作,要準確判斷各種非正式群體的性質,主動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使非正式群體的活動有利于正式群體的整體目標的實現,做好非正式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調查分析
教育者要勤觀察,勤調查,尤其要以活動為媒介,加強與非正式群體的交往,創造一個積極、健康、和諧的氣氛環境,獲得彼此相容、互相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使學生說真話,以了解真實內情,掌握第一手資料,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鋪墊基礎。對掌握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而言,非正式群體的結構雖不相同,但基本上有一個共性的特點,就是其成員彼此十分了解,有較強的凝聚力。這種力量往往源自于“核心人物”(星狀結構)或“領頭人”(鏈式結構),“環狀結構”非正式群體雖無中心,但其任一成員的言行均對其他成員產生影響。這里具有吸引力的主要人物,往往是成績拔尖者,或是某方面有特長者,或是重義氣,慷慨大方,助人為樂者等等。因而要做好非正式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緊緊地、牢牢地抓住“主要人物”,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引導教育
針對非正式群體視角廣、信息快的共性,恰當地利用多種手段,如說理、示范、發揮群體優勢,提倡良好校風、班風、學風和組織實施行為規范,協調人際關系等等,進行人生觀,特別是集體主義觀念的教育和引導,產生一個良好的環境,正確導向其行為,在非正式群體中形成較好的小氣候。同時,要針對非正式群體的不同性質,調整和引導其活動內容和方式,促進集體主義思想的形成。對“主要人物”重點加以引導,給其明確目的,提出要求,交待任務,讓其成為教育者的小助手。
對非正式群體中的有關成員和一些“核心人物”,要進行“輸血”。如學校經常舉辦的業余團校、業余黨校還有各種學習研討小組,均要注意吸收他們參加,要通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理論的“灌輸”,使其掌握理論,武裝頭腦,并通過他們對其他成員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產生“連鎖反應”的效果,使其與正式群體的目標要求相一致。
(三)因材施教
教育者要進行感情投資,激發非正式群體的熱情和干勁。一是感情融通,通過教育者的真誠去關心他們,解決他們學習、思想和生活上的問題,搭起友誼的“橋梁”;二是感情培植,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傳統感情,積累現實感情,激發潛在感情;三是以理服人,既要曉之以理,撥動其心弦,讓其獲得良好的心理定勢,又要嚴格要求,使他們感到教育者可敬可畏。
非正式群體的活動方向,一般是與正式群體相一致的,只有當正式群體的目的和規范與其成員的個人需要發生矛盾時,才有可能產生破壞正式群體的行為,或成為正式群體發展的障礙。因此,當非正式群體在正式群體中產生不良萌芽乃至負作用時,教育者要加以管理,防微杜漸,按照共同遵守的制度辦事。獎罰制度等一切規章,均要嚴格執行,違反要求者則按規定處理,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深知自己置身于正式群體之中,應當與正式群體的目標相統一。
對不同性質的非正式群體,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也應有所不同。如對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要突出一個“高”字,高要求,高標準,使他們在正式群體工作中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其方法重在“導”;對個別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要突出一個“管”字,要求也不宜過高,對正式群體工作,只要其參與并達到基本要求即可。教育者的工作方法得當能促進正式群體工作的開展,反之,會給教育者的工作帶來麻煩和阻力。
三、小結
高職院校的教育者要重視非正式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據特點,因勢利導,有的放矢,抓住關鍵,就一定能做好該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能帶動和促進整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目的性和戰斗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參考文獻:
[1]馬風霞.淺議非正式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J].社科縱橫,2008,(7)
[2]張杰.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 " 寧波大學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