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規范出發型民事判決構造論》在要件事實理論下對主張責任和證明責任進行了探討,通過對該書的研讀,有了本篇從要件事實理論對主張責任和證明責任以及二者關系的探討一文。文章首先對主張責任和證明責任的概念進行了厘清,對書中觀點進行了評述,而后提出個人觀點,并于文章最后對主張責任和證明責任的關系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要件事實理論;主張責任;證明責任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52-02
一、主張責任的概念范疇分析
主張責任是一種不利益或者風險,指的是在口頭辯論中,法官不能認定當事人沒有主張的要件事實存在,不認可以該要件事實為前提的法律效果。
通說認為主張責任的理論根據源于辯論主義。辯論主義的范疇之一就是法官的裁判依據限于當事人所辯論的內容。從單純的形式上的邏輯推導來看,辯論主義無疑是主張責任的來源,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語義上的重復。所以我認為對主張責任理論淵源的理解應更進一層,深入到辯論主義的理論根據上去。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以糾紛解決為訴訟目的,使得當事人在訴訟中取得了優于法官的主動權,由此產生了限制審判權的辯論主義,于是存在了主張責任的理論。
主張責任的適用對象,在要件事實理論下,通說認為限于相對應于法律要件的要件事實。存在爭議的地方就是評價性的要件事實是否應當劃歸到主張證明責任項下。書中采準主要事實說,認為可以將評價性要件的推定事實基礎稱為準主要事實,適用主張責任。我認為對此問題宜從主張責任的理論依據上加以理解,即為法官配置多大的權限更為適宜。具體來講,當事人與法官有著各自的法律評價標準,然最后須由法官對要件事實作出認定,換言之法官的法律評價標準更為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講,宜將評價性要件的基礎事實劃歸到法官的權限之下。
排除前述的評價性法律要件的基礎事實的問題,主張責任的具體適用范圍則包括了要件事實理論項下的:請求原因與抗辯兩個方面的內容。請求原因即為所謂的權利發生要件事實。抗辯則為權利障礙要件事實、權利阻止要件事實和權利消滅要件事實三類。這里值得一談的是主張共通原則。主張共同原則是指法院可以將負有主張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在訴訟中沒有主張但對方當事人主張不存在的要件事實納入審理范圍。主張共通原則的理論基礎仍然是在辯論主義,即法院的審理限于當事人辯論的范圍,但是對法院的限制的標準是嚴格到只有負有主張責任的一方所提出的要件事實才納入審理的范圍,還是只要是任何一方主張的要件事實都可以進行審理呢。顯然,此處的主張責任有點類似于證明責任具有雙層含義,主張責任意味的是一種不利益的風險,而非要件事實提出的嚴格劃分。這實際上也體現著在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下,訴權與審判權的一種制衡。即不應將審判權徹底的逼到死角,而是應予其適當的活動空間。
然對于權利抗辯卻有著更為嚴格的規定,權利抗辯與事實抗辯不同,前者源于法律的明文規定,是法律擬制所賦予的一項抗辯權。而事實抗辯則是一種事實上的抗辯權,并非法律擬制只需一方就該要件事實主張即可。故在事實抗辯的要件事實項下,能夠適用主張共通原則;而在權利抗辯事實上則不能夠適用主張共通原則。
二、證明責任的概念范疇分析
證明責任指主張某要件事實存在的一方當事人在該要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所承擔的法律效果不能實現的風險或者不利益。
關于證明責任的性質,存在著兩種學說。一為“法規不適用說”,二為“證明責任規范說”。書中肯定了“法規不適用說”,進而主張無需獨立的證明責任規范法,提出了將現行的行為規范型的民法轉變為裁判規范型的民法。我更傾向于“證明責任規范說”的觀點,現行的行為規范型的民法只要明確的區分出法律要件所各自歸屬的類型即可,具體的裁判制度則更宜由民事訴訟法加以調整,具體到證明責任,則應當有明確的證明責任規范,明確各類要件事實的證明責任歸屬,并對一些特殊的證明責任分配情形作出調整,畢竟實體法和訴訟法是相互獨立的,不宜將實體法過分的訴訟化。
依證明責任的性質的爭論,在證明責任的分配上同樣存在著分歧,占據主要地位的兩種學說分別是“修正的要件事實分類說”和“證明責任規范說”。 前者主張在堅持傳統的權利根據規定、權利障礙規定及權利消滅規定為基礎的證明責任分配標準的同時斟酌當事人之間的公平及證明的困難程度,多方面考慮。后者則認為證明責任的分配是在要件事實分類的基礎上,通過證明責任規范的調整所達成的。具體的調整方式涉及了多種多樣的證明責任規范。書中認為在要件事實理論下,證明責任分配的性質只能是“法規不適用”,證明責任的分配規則只能是“修正的要件事實分類說”。筆者則認為,“證明責任規范說”只是明確了證明責任規范的獨立地位,其并沒有否認要件事實具體分類的標準,實際上在設定證明責任規范時也無疑是需要以要件事實分類說為基礎的。正如前文說言,只需要在行為規范的民法中明確各法律要件的分類,并設置獨立的證明責任規范對證明責任的分配進行具體的調整,也就不必向作者所言,大費周章的將現行的行為規范的民法向裁判規范的民法轉型了。
三、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之間的相互關系
關于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之間的關系,書中主要介紹了三種學說。一是緊密勾連說,此說認為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存在著絕對的一致性,甚至提出不存在獨立于證明責任的主張責任。二是互不相干說,認為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互不相干,主要表現在根據、作用、訴訟體制、分配的依據和適用的范圍上。此說明顯否定了證明責任與主張責任之間的關系,難以立足。三是折衷說,此說可以理解為對緊密勾連說的稍加就修正,認為在多數情況下,兩者在適用的對象和分配的規則上是一致的,但同時也存在著例外的情形,如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
我更傾向于第三種學說。對兩者的關系,我主要從三個反面進行探討:
首先,從兩者的理論基礎上來看,如前文所述,主張責任的理論依據在于辯論主義,如若深究也體現在以糾紛解決為目的的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當中。而證明責任的理論基礎可以這樣來理解,首先人們對客觀真實認知的有限性證明責任產生的前提,同時法官不得拒絕裁判的法理是證明責任產生的基礎,正義、公平、效率則決定了證明責任的具體分配。所以,從理論基礎上上看,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之間并不存在太多的相識之處。
其次,從適用的對象上看,兩者應當是一致的,都是法律要件相對應的要件事實,也包括評價性法律要件的推定基礎事實。兩者一致的原因,在于兩者都是基于要件事實理論項下,所謂規范出發型民事判決構造論,即是通過對要件事實的認定去認定規范中的法律要件,進而實現規范中的法律效果。在此學說下,當事人的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自然都圍繞著要件事實展開。
最后,從分配的規則上看,兩者是存在區別的,即對某些要件事實負主張責任的當事人不一定對要件事實負有證明責任。證明責任規范說可以對此項區別做出合理的解釋。對于要件事實的主張責任的分配是依照要件事實分類理論進行的,即權利發生規定、權利妨礙規定及權利消滅規定。而對于要件事實的證明責任的分配則是依照證明責任規范進行的。如前所述,證明責任規范是以要件事實分配理論的基礎上,設置獨立的分配規則。故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在分配上的差別就應當主要體現在證明責任規范說對要件事實分配理論的調整上。
作者簡介:劉玲,女,遼寧錦州人,遼寧大學法學院2013級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