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鹿原》就是有作者陳忠實描寫的關于關中生活的一部史詩級小說,其中對民俗文化的合理融合進入小說的內容和結構中賦予了這部作品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包括宗族、祠堂等民俗文化都成為了許多情節的串聯關鍵和主要場地。民俗文化即是生活行為的體現,源于生活、貼近生活、高于生活才能最終創作出被大眾接受和推廣的作品。
關鍵詞:《白鹿原》;民俗文化;儒學教化;生活體驗
中圖分類號:I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03-02
從古至今,中國的文學發展一直都是綿延悠長經久不衰。中國的小說發展是從明清時期開始興起,四大名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直到新文化運動后白話文的興起,近代長篇小說也在不斷涌現這非常多的優秀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翻拍成了電影或者電視劇。《紅高粱》、《闖關東》、《白鹿原》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其實每一個作家都會在其自身的作品中帶有著自己的特點。陳忠實的作品就帶有著極其濃郁的關中地方文化色彩,在作品中的很多地方都成功的融入了地方的民俗文化元素,從而具有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能更好的同閱者產生共鳴。
一、民俗文化即是老百姓們的生活具體體現
1.不同的民族地域產生不同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即是通過長久以來人類在一處地域不斷繁衍生息最終形成的一種規范和習慣,約定俗成就是這個道理。在民俗文化的范圍中,其內容更多的是自祖祖輩輩的不斷影響和傳承而來的,最終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文化特點。比如說中國56個民族則各有各的習俗特點都是中華文化綿延至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不但融入在人民的生活行為中,更是融在血液里,可在骨頭上,是一種難以磨滅的行為習慣。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獄中,受到不同的文化教育影響,一代傳一代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各自獨有的民俗文化特點。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傳承500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這也是人們在面對不同生活環境的一個適應性的體現。當然民俗文化自然還有文化的重要體現,不同地域受到的文化影響也各有不同,最終也會導致形成不同的文化傳承。
2.積月累的生活行為和文化影響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
所謂的民俗文化其實就是因為地域不同而導致的不同生活習慣,有約定俗成的,也有不斷傳承影響的。其實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中國經受了數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盡管現在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但誰又能肯定當前社會中封建思想已經絕跡了呢?男尊女卑、掌控獨裁等封建思想其實不僅僅是在相對閉塞的地區,即便在日益發展不斷完善的現代化社會不一樣存在著。這些獨有的文化特點在其他國家的人看來其實就是中國獨有的民俗文化。
所以因為人類的傳承和影響,每個國度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俗文化,而又因為各自地域不同,內部也同樣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差異,這樣才構成了現在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所以說其實民俗文化就是人們生活日積月累的習慣行為再加上長久以來的教化影響,沒有一種民俗文化是沒由來的。
二、儒學治下的宗族民俗產生久遠影響
1.學對中華民族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自古以來,先有國才有家,家庭就是國家的一份子,因此家庭中的組成和一些行為教化都深深的受到當時國家治理方式的影響。戰國之前自然是百家齊放各種學說都有,但是之后很快就由儒家思想作為了治國的主導思想。不可否認的是儒家在很大程度是的確教化了萬民,對中華民族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但也同樣是儒家思想的促進才使得封建王朝對人民的思想控制更徹底。在白鹿原這部描寫了關中地區數十年來的歷史滄桑其中宗族民俗在其中有著非常多的體現,很多情節也是由著宗族民俗為基礎發展而來的。
2.民俗在《白鹿原》當中的各種體現
在《白鹿原》這部作品中就有很多宗族民俗的實際體現表現出來。首先,作品主要講述的就是白鹿兩家的恩怨情仇,那么主要活動發生地點也和村中的祠堂密切關聯。宗族由族長掌管祠事,從開篇的祠堂修葺再接著被損毀最后再次修葺,這當中都體現著極其濃厚的宗族民俗在里面。
雖然是現在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在許多較為偏遠相對不夠發達的地區,宗族掌控的現象還依舊存在這,祠堂就是整個宗族的象征,族長掌管全族,要做到公正公開。所以其實小說當中的很多情節即便是在如今依舊還有很多地方能夠體現出來。“藝術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所以首先藝術作品的形成是一定要依據生活原型的。
其實宗族民俗的產生就是因為儒家思想的教化,男尊女卑、封建獨裁等一系列的不良思想的影響下,整個宗族就像一個小皇朝,族長就類似于皇帝,生殺大權于一身,所有的對錯是非也全都由其一人來判斷。但最終隨著辛亥革命以及之后越來越多的新思想涌入白鹿原,人們的思想也慢慢發生了改變,民俗最終是會隨著時代的變化也不斷發生改變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三、 小說的情節描寫即是源自真正的生活體驗
民俗與小說的完美融合才能使作品升華。民俗與小說往往都會是相生相伴的,民俗源于生活,這就是藝術家們創作的土壤。生活中處處可見民俗風尚,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因此社會其實是時時刻刻的都存在于人們周圍的,只不過已經被大家習以為常。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民俗,陳忠實所寫的《白鹿原》也是極其真實的反應了那段時間關中地區的人文風貌。
而只有真正的貼合了人們的實際生活才能寫出讓閱者產生共鳴的藝術作品。當前社會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電視劇,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無病呻吟,看過就忘,這樣的所謂藝術作品是抓不住人心,更不用說達到像四大名著這樣的高度。而只有真正的源于民俗,從人民的實際生活出發,才能更好的讓閱者感受到親切感,這樣的作品才更可能受到人們的認可,才算是好作品。所以《白鹿原》良好的將民俗特點中的每一磚每一瓦都巧妙的融入了進來,這樣才使之能夠如此受推崇。
四、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藝術只有源于生活才能達到更易于理解,讓他人產生共鳴的最終效果。但僅僅是源自于生活與之齊平那就會太普通,閱者理解是理解了,但是沒有了那些吸引眼球的東西,自然就不能算是一個精品。因此,藝術的創作原型必然是要源自生活的實例,但最終一定要高于生活達到相應的藝術效果。
《白鹿原》中的前六章,總體上還是很好的體現了與辛亥革命之前的淳樸和睦,敦宗睦族的景象。這么描述自然就是為了體現當時時代在思想變革下人們都在不斷的成長完善,也能為之后矛盾的凸顯做鋪墊。但實際上的確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人們的思想都有了極大的轉變,可在面對白鹿原這么一個一直以來都受到封建教化的地方,影響真的能有情節描寫中的那么大么,改變真的能有如此強烈么?但既然劇情需求,我們不妨將之理想化的表現出來,這才是高于生活。
陳忠實成功的運用了大量的民俗描寫以及內容體現合理的融入到了《白鹿原》當中,讓整部作品的文化底蘊更為強烈,當然,這些內容也是歷史狀態的真實寫照。以關中農村生活為原型的描寫,真實的結構再加上藝術手法的表現突出成功的為文壇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審美窗口,歷史真實與藝術描寫相結合讓人們更好的感受到了當年的滄桑氣息。也足以使《白鹿原》這部作品成為經久不衰的傳唱。
參考文獻:
[1]申晨迪.通過陳忠實《白鹿原》透視中國傳統文化[J].科技視界,2015,01:178.
[2]陳元龍,趙婧.形態與價值:文化廣度之美——《白鹿原》審美意蘊之三[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88-93.
[3]羅爽.談小說《白鹿原》樸實厚重的創作風格[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146-147+160.
[4]侯衛敏,崔一凌.《白鹿原》文化傳承之困與經典翻拍之惑[J].電影文學,2014,1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