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的各種慈善活動中個體慈善有著不容忽視的突出貢獻。本文分析了個體慈善在荒亂賑濟、濟貧養孤、喪葬嫁娶、救恤學子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并進一步對個體慈善的特點和現實意義進行了探討。唐代個體的慈悲意識與慈善事業得到推廣和發展,個體的社會角色由此也得到重新詮釋。
關鍵詞:唐代;個體;慈善;特點;啟示
中圖分類號:F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169-01
社會慈善一直以來都是個歷史問題,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為養老恤孤、扶貧濟困、救殘助寡等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不斷努力。如何深挖我國古代慈善事業發展得失、以史為鑒越來越為學者們所關注。有關唐宋歷史時期的慈善事業,研究者也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通過對現有關于慈善方面的研究進行歸納總結,我們不難看出以往學界對唐代慈善的研究側重于政府、宗族、社邑和宗教等的慈善方面,慈善機構及思想的研究也較多。但是在民間慈善的個體慈善方面則涉及較少,尚未存在一篇關于個人慈善的專文,因此存在一定的討論余地。此外,本文為了避免重復的討論,把個體限定為非宗族非宗教的個體慈善,然后展開闡述。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個體慈善事業活動的不同方面及特點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探討。
一、唐代個體慈善的內容
(一)慌亂賑災。每逢遇到饑餓、旱澇或者動亂的時候,除了封建政府會采取措施救濟百姓外,還有一部分個人有著強烈的慈善意識,自覺主動地向受災百姓伸出援助之手。他們對百姓的救助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當然屬于個體慈善的范圍之內。值逢歲饑災難時,廣施恩惠于鄉里的個體慈善并不少見,史籍中不乏這樣的記載。
(二)濟貧養孤。古代社會中同樣存在一些食不果腹的貧窮之人和一些無人撫養的孤兒群體,一些官僚貴族以個體而非官方的身份對其進行救濟,充分發揚了個體慈善精神,為當時社會的穩定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1、濟貧。武則天時,李邕“所能者,拯孤恤窮,救乏賑惠,積而便散,家無私聚。”這是官員的濟貧行為。而社會上的某些富人也積極投資慈善救助事業。如唐高宗時“雍州人梁金柱請出錢三千貫賑濟貧人。”作為一名普通人,在饑荒到來時,能做出如此舉動,我們可以看出其慈善意識之深。2、養孤。在政府的大力提倡下,唐代已有個人主動救孤者。如唐高祖時,夏侯端“俄出為梓州刺史,所得料錢,皆散施孤寡”。此外,王希望“至于賓客滿座,食共精粗,孤幼成行。養均甘旨,傾產碉急;脫衣恤貧,斯又仁者之心,賢士之行也。”又如,“(裴)向本以名相子,以學行自飭,謹守其門風。歷官仁智推愛,利及于人。至是,以年過致仕,朝廷優異,乃以吏部尚書致仕于新昌里第。內外支屬百余人,向所得俸祿,必同其費。及領外任,亦挈而隨之。有孤惸疾苦不能自恤,向尤周給,至今稱其孝睦焉”他們都在資助孤寡者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三)喪葬嫁娶
有時一些貧苦百姓在遇到喪葬、嫁娶之事無力舉辦,一些官員甚至某些普通百姓也都會無私地對這些人給予幫助。雖其大小范圍不一,但都使個體慈善的精神得以發揮和傳播。
(四)救恤學子。唐代的個體慈善行為除了表現在荒亂賑濟、濟貧養孤、喪葬嫁娶等方面,他們在救恤學子方面同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官員。唐代有一些開明官員以個體身份對學子進行無私地救恤。如天寶三載閏二月,苗晉卿“又出傣錢三萬為鄉學本,以教授子弟”。憲宗朝楊虞卿“來淮南就李鄶親情,遇前進士陳商啟護窮窘,公未相識,問之,倒囊以濟”。2、公主。唐中宗時,太平公主“日益豪橫,進達朝士,多至大官,詞人后進造其門者,或有貧窘,則遺之金帛,士亦翕然稱之”這是公主以自己的地位和財勢救濟貧困士人的情形。3、商人。唐代還存在有個體商人救助舉子的情況。武德五年,李義琛與弟義琰、從弟上德同年三人進士,“隨計至潼關,遇大雪,逆旅不容,有咸陽商人見而憐之,延與同寢處。居數日,雪霽而去。琛等議鬻驢,以一醉酬之。商人竊知,不辭而去。復先贈以稻糧”。貞元中崔樞應進士,遇一商人以萬緡之珠相贈,崔曰:“吾一進士,巡州邑以自給,奈何忽蓄異寶?”這都是商人義助貧困進士的事跡。4、鄉人。同鄉里之人也能以個體身份對學子進行救助。玄宗時人呂諲,“少力于學,志行整飾。孤貧不自業,里人程氏財雄于鄉,以女妻諲,亦以諲才不久困,厚分貲贍濟所欲,故稱譽日廣。開元末,入京師,第進士”這是同里富豪救濟孤貧讀書人的善舉。
二、唐代個體慈善的特點
由此看來,在中國唐朝個體慈善的實踐中確有不少能夠促進現代社會和諧、穩定的可鑒經驗。通過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總結出唐朝個體慈善的以下特點:
第一、群體多樣性。從慈善救濟活動實施的主體看,有當時的士人、官員、鄉紳富商、普通百姓等。當社會秩序混亂、民不聊生時,他們總是能夠身先士卒以個人名義進行慈善義舉,并用自家資財資助需要幫助之人,此類善事不絕于史。此外,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商人社會地位的不斷攀升,他們的善德觀念也隨之產生,在致富成功后開始了樂輸善舉,積極參與社會各項慈善活動,從而為我國古代慈善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個體慈善活動更切實可行,更具有普遍性。與官府所行救濟措施相比,民間個體慈善更為靈活深入,士人、官員、鄉紳富商多生活于民間,較為了解民間的疾苦,也更清楚災民的需要。因此,個體慈善活動在政府社會救助有限的情況下,能提供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救濟,在荒亂賑濟、濟貧養孤、喪葬嫁娶、救恤學子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是相當突出的,有效地彌補了官方救濟的不足,從而在較大范圍內發揮出了慈善救濟的社會作用。
唐代的個體慈善事業在不同的活動方面和特點上都有許多我們今天可以借鑒的因素。唐代個體慈善的實施不僅在緩解下層人民痛苦、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社會穩定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有利于中華民族扶危濟困、尊老助殘等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傳承。以史為鑒,從中國唐代個體慈善事業入手,得出歷史性的啟發并指導當前個體慈善實踐的深入開展,這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