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安徽省各地市為研究對象,以巢湖撤并的2011年為限,分為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首先對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MPI)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MLPI)結果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差異比較大,說明不能忽略壞產出的影響。其次,將MLPI分解為四個部分,發現安徽省的MLPI增長源是規模技術變化(STC)。合肥與馬鞍山、蕪湖的MLPI增長源不同,合肥比較注重擴大規模來提升環保技術應用的效率,而馬鞍山和蕪湖比較注重環保技術的更新。
關鍵詞:Malmquist生產率指數;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增長源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08-02
一、前言
2013年,安徽省16個地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6.6%,比2012年下降9.9個百分點;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合肥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僅為49.9%。安徽省地表水總體水質屬輕度污染;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銅陵、黃山和池州等7個城市出現酸雨。面對嚴峻的環境狀況,在建設美好安徽的進程中,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受限于相關環境數據的可得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基于省市和行業等宏觀層面,對于地市等微觀層面的研究比較少;此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僅將MLPI分解為效率變化(EC)和技術變化(TC)兩個部分,無法對MLPI的變化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MLPI分解為四個部分,從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本文的創新主要體現如下:(1)考慮巢湖市撤并的背景,基于安徽省各地市的微觀數據,對于巢湖撤并前后各地市的MLPI進行對比分析;(2)將MLPI分解為四個部分,深入地研究影響MLPI變化的增長源所在。
二、實證分析
1、評價指標體系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投入指標包括:年末單位從業人員數(萬人),城市建設用地(平方公里),固定資產投資(萬元);產出指標包括:地市生產總值(萬元)(好產出),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壞產出),工業廢氣排放量(億標立方米)(壞產出),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萬噸)(壞產出)。數據來源于2010-2013年的《安徽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2、考慮壞產出和不考慮壞產出的對比分析
在兩個時間段內,不考慮壞產出的MPI和考慮壞產出的MLPI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如表1所示。馬鞍山在兩個時間段內MPI和MLPI的變化趨勢是一樣的,而合肥和蕪湖卻有較大的變化。當不考慮壞產出時,合肥的MPI在2009-2010年為增長,而在2011-2012年為下降;蕪湖的MPI在2009-2010年為增長,在2011-2012年為下降。當考慮壞產出時,合肥的MLPI在2009-2010年穩定不變,在2011-2012年有小幅增長;蕪湖的MLPI在2009-2010年為增長,在2011-2012年為下降。
3、MLPI及其分解
由表2可知,2009-2010年,安徽省的MLPI平均增長了6.5%,其中STC的貢獻率最高,為3.4%;2011-2012年,安徽省的MLPI平均增長了3.8%,仍然是STC的貢獻率最高,為4%,PTClt;1,說明純技術變化下降是導致MLPI增長率下降的原因。合肥在2009-2010年的MLPI穩定不變,在2011-2012年的MLPI小幅增長,來源于STC的貢獻(STCgt;1),但是受到PTC的拖累(PTClt;1)。馬鞍山在2009-2010年的MLPI增長了17.2%,主要來源于PTC增長了16.9%,在2011-2012年的MLPI僅增長了3.6%,主要是由于PTC僅有3.8%的增長,STC下降3%。蕪湖在2009-2010年的MLPI增長了13.9%,主要來源于PTC增長了13.8%,在2011-2012年的MLPI下降了5.6%,主要是由于PTC僅有0.4%的增長,而STC下降了6%。
三、結論
生產率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MPI不能處理“壞產出”,而MLPI能夠對TFP進行更全面的考察;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省市、行業等宏觀層面,對于地市等微觀層面的研究比較少;已有成果大多將MLPI分解為兩個部分,無法對MLPI的變化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本文以安徽省各地市為研究對象,根據相關數據的可得性,以巢湖撤并的2011年為限,分為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兩個考察時間段。首先對不考慮壞產出的MPI和考慮壞產出的MLPI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比較大,說明在分析TFP時不能忽略壞產出。其次,將MLPI分解為四個部分——技術效率變化(TEC)、規模效率變化(SEC)、純技術變化(PTC)和規模技術變化(STC)。結果表明,安徽省的MLPI增長主要來源于STC;合肥與馬鞍山、蕪湖的MLPI增長源不同,前者是STC,后兩者是PTC。合肥比較注重從擴大規模方面來提升環保技術應用的效率,而馬鞍山和蕪湖則比較注重環保技術的更新。
參考文獻:
[1] 王兵, 吳延瑞, 顏鵬飛. 環境管制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APEC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2010(5):19-32.
[2] 王兵, 朱寧. 不良貸款約束下的中國上市商業銀行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 金融研究, 2011(1):32-45,73.
[3] 陳茹, 王兵, 盧金勇. 環境管制與工業生產率增長:東部地區的實證研究[J]. 產經評論, 2010(2):74-83.
[4] 李偉, 章上峰. 環境約束下的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的行業面板數據分析[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0, 25(11):33-39.
[5] 張進銘, 廖鵬. 中國省際全要素能源效率變動分解——基于環境約束條件下的研究[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2, 27(3):104-108.
[6] 周五七. 效率增進與技術進步對綠色生產率增長的影響——來自中國36個兩位數工業行業的實證[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4, 29(4):63-69.
作者簡介:滕宇(1984-),女,漢族,黑龍江雞西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科研評價及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