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四川理工學院教改項目《通識教育理念下的鋼琴教學模式探索》JG-145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200-01
長期以來,我國音樂類高校傳統的鋼琴教育模式具有較強的功利性,過分注重鋼琴演奏的技法技巧,教學方式單一且內容封閉,忽略了學科之間的關聯性與互動性,忽視了傳統的人文教育及人格教育,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的知識領域,導致學生的學術視野、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在拓展專業技能等方面受到局限,致使學生的基礎訓練和全面發展受到影響。音樂教育的終級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及人文素養的人,而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盛行,部分人群正義感迷失、責任感弱化,榮辱是非觀混淆,公德心缺乏,那么現在擺在我們高校教師的問題是:怎樣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道德情操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使學生成為一專多能、德才兼備、情趣高尚、全面發展的人。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最重要的人格教育是快樂學習,再優秀的學生,都必須懂得待人接物,讓驕傲的學生謙虛;讓缺乏信心的學生肯定自己、愛自己;讓一上臺就掉淚的學生擁有勇氣。不以分數或演奏為唯一決定學生成績的方式;激勵學生熱愛、享受學習,即使不成為音樂家,音樂仍會是一輩子的好友。這就是西方的鋼琴教育。我們來看看各個西方國家的教學模式是一個什么現狀吧!
一、德國的鋼琴教育
19世紀以后,德國的鋼琴教育混雜著各種流派和方法。德國的音樂水平是舉世聞名的,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音樂家都生長在那里,而且還具有非常好的學習音樂的環境。在德國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通常必須先完成13年的普通教育,獲得畢業證書,才能參加入學考試。入學之后的課程分為兩種,一種是為將來想成為一般的中學教師的學生開設的。四、五年后,畢業考試合格的人,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書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獨奏課程的教育,是為那些想成為鋼琴演奏家的人而設的。
對于為想當鋼琴教師的學生而開設的基礎教程,一般除了主課和基本樂理與合奏課外,還要學習鋼琴教學法,系統地學習鋼琴教育史、演奏法的發展、鋼琴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等課程,而且還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習試教鋼琴。
大多數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生,就已經開始教鋼琴了,對象大都是兒童。大學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周大約有兩天的時間,可以在校外教琴,掙得一些生活費。因此采用各式各樣的教材,不受特定的教育課程所束縛成了德國高校鋼琴教育的特定。
二、匈牙利的鋼琴教育
自從匈牙利這塊國土產生了李斯特這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大師以后,所有學習音樂的人、從事音樂工作的人,都把這個國家的音樂水平放到了同西方各國家等同的位置上了,尤其是在本世紀初,巴托克和科達伊的崛起,更加突出了匈牙利音樂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匈牙利,所有的器樂教育都是由國家組織的,這種學校,除了一部分有獨立的建筑物外,大都附設在全國的各級學校或文化館中。在入校之前,必須要有一年時間的準備時期,與其它國家不同的是,他們只開發節奏感和聽音的能力及學習音樂所必須的讀與寫的基礎要素,而并不使用樂器,這就是科達伊開創的培養兒童如何將譜面所記的“創造并改變”成音樂的方法。在他們的鋼琴教學中還特別注重使用本國的教材,彈奏本國的曲子,這一方面讓學生親近本國的音樂,熟悉本國的音樂,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
三、俄羅斯的鋼琴教育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藝術和文化歷史的民族,在這一片土地上,孕育出許多音樂家、文學家以及美術、戲劇和芭蕾等各方面的世界級大師。鋼琴界也是如此,擁有魯賓斯坦、涅高斯、霍洛維茲等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大鋼琴家。
鋼琴教育很容易過分地強調技巧訓練,對于這種情況,俄羅斯的教師是非常注意的,尤其是在初級階段,從一開始彈琴的時候,教師就要求學生能彈出富于表現的音色來,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必須要有某種感受,或是某種體會,以培養學生在音樂表現上產生出敏銳的感受。
四、美國的鋼琴教育
美國的鋼琴教育情況,與各國都不一樣,它融會了世界各地的教育方法。這是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音樂家從世界各地逃亡到美國,這使美國的音樂事業像其它學科一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美國的音樂界,競爭是非常激烈,每年都舉辦數量非常多的比賽,為優秀的人材創造出很多成名的機會。年輕的鋼琴家們,在地域性的比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后,就可以向更大的音樂比賽挑戰了。眾多的比賽對學生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
五、法國的鋼琴教育
法國的音樂教育中心,是在巴黎國立音樂學院,許多揚名世界的音樂家都是出身于此(我國音樂家冼星海就求學該院)。在各地、市、區也有在國家和地方自治體保護下經營的國立音樂學院。此外,法國還有許多獨立的音樂學院和音樂學校。
鋼琴系的學生除了要學習視奏、視唱練耳、伴奏和室內樂等課程外,大部分都要學習和聲和對位法等課程,同作曲系的學生一樣,學習有關作曲的知識和寫作的技巧,這是法國鋼琴教育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西方的鋼琴教學比較注重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獨立思考,對曲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演奏中進行表達。
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沖突碰撞,迫切需要音樂類學生“通專結合”,這是現代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更是中國高校鋼琴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借鑒西方優良的教學模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上不要被任何一種教學法所束縛住,教師讓自己的學生超過自己,才是最終的目的。
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提倡通識教育,以學科交叉、學科融合的視野培養學生的人文學科精神,逐步提高學生作為健全個人與健全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有益于社會的公民意識,促使學生借助拓展鋼琴教學的知識背景基礎能力,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鋼琴彈奏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奠定基礎。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方面,借助鋼琴教學及個人專場演奏會,輔之以“主題性”的社會義演,提升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積累社會基礎知識,增強專業能力,我們要不斷探索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的鋼琴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