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合伙人之資格,除自然人作為合伙人的資格界定問題外,法人和其他組織是否具有合伙人資格是學界一直爭議的問題。各國家和地區做法也不盡一致,現階段主要存在“自由主義”與“限制主義”之差異,本文通過比較研究堅持這兩種主義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規定,對合伙人資格問題作出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合伙人;資格;法人;比較法
一、比較法觀察
(一)域外法。(1)自由主義。1)德國。《德國商法典》規定,普通合伙的合伙人也不限于自然人,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這樣的法人,以及其他普通商事合伙或者有限合伙,都可以成為普通商事合伙的合伙人,《德國民法典》也沒有限制或者禁止法人成為合伙人。2)法國。1978年法國重新修訂的《法國民法典》第1842條規定:“除隱名合伙以外的合伙,自登記之日起享有法人資格。”法國直接賦予了合伙企業法人資格。法國學界也認為公司和自然人都可以成為無限公司的股東。3)美國。《美國統一合伙法》第2條規定,“人”包括個人、合伙、公司或其他組合。《美國示范公司法》第4條第16款也明確規定,公司可以充當任何合伙、合營企業、信托或其他企業的發起人、合伙人、成員、合作者或經理。[2]美國修訂的《標準公司法》規定公司可以成為任何合伙組織的合伙人。由此看來,公司成為合伙企業合伙人是公司自身的權利。4)我國香港地區。我國香港地區《有限責任合伙經營條例》規定法團可謂有限責任合伙人,即肯定了法人的合伙人資格。(2)限制主義。1)瑞士。《瑞士債務法》第530條對普通合伙的合伙人資格沒有做任何限制,而是在第
552條關于無限公司的規范中,明定無限公司的股東以自然人為限。2)日本。日本《商法》第55條規定:“公司不得為其他公司的無限責任股東。3)我國臺灣地區。臺灣地區在其《公司法》中第20條規定:“公司不得為其他公司的無限責任股東或合伙事業之合伙人。”但是,之后送請《的有限合伙法》(草案)規定公司得為有限合伙之合伙人,不受前述法律規定之限制。4)英國。《英國合伙法》規定:“除了敵國人都有能力作為合伙人,如果章程允許,有限公司也可以成為合伙人,但未達到法定最低年齡和神志不清的人除外”。英國法律明確規定經公司組織備忘錄的授權,有限責任公司可以成為合伙人,但敵國公司不能成為合伙人。未成年人可以成為合伙人,而且其在其未成年時期的任何時候或者在之后的一段合理時間內都可以否認該合伙合同;但是,除非其完全沒有獲得對價,否則其無權要求返還其根據合伙協議已經繳付的出資。可見,英國允許法人成為合伙人,但是敵對國的自然人和法人除外,另外,有限公司在不違反公司章程約定的基礎上也可以成為合伙人。
綜上所述,大部分國家對法人的合伙人資格予以肯定,并未加以資格限制。日本、瑞士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對合伙人資格進行限制,但是逐漸給予更多自由,由此可見,允許法人和其他組織成為合伙人是世界合伙法律制度的發展趨勢。
(二)域內法。我國《民法通則》第30條規定:“個人合伙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伙經營、共同勞動。”該通則明確規定合伙人僅為具有我國國籍的自然人,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士除外。新《合伙企業法》第2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合伙企業,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普通合伙企業和有限合伙企業。”明確了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擔任合伙人。雖然所有的市場主體都可以參與設立合伙企業,成為合伙人,但對于一些特殊的市場主體來說,如果讓其成為合伙企業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不利于保護國有資產和上市公司利益以及公共利益。因此,修改后的合伙企業法對一些特定市場主體成為普通合伙人作出了限制性規定,于第3條明確指出:“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成為普通合伙人。”按照這一規定,上述組織只能參與設立有限合伙企業成為有限合伙人,而不得成為普通合伙人。
從我國法律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對法人參與合伙進行了一定限制,但并不否認其合伙資格。同時我國合伙企業法第14條、第48條和第50條對自然人的合伙資格做出民事行為能力相適應的規定。
二、筆者觀點
筆者認為,合伙人資格問題實質上就是關于哪些主體可以成為合伙人的問題。世界各國無一例外地規定自然人可以成為合伙人,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大多數國家并未對自然人作為合伙人的資格做出更為細致的規定。比如,對于本國公民與外國國籍自然人在本國參與合伙時應具備的資格是否一致。筆者認為,考慮現實情況詳細區分自然人加入合伙時的國籍以及要求具備相應民事行為能力,尤其是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能夠參與合伙的問題做出明確規定是有必要的。進一步作出規定可以提高相關合伙法律規定的適用度,加強規范性,也是這一制度發展程度提高的表現。
除自然人作為合伙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究外,更加引起學界廣泛討論的是法人能否參與合伙的問題。我國新《合伙企業法》修訂前后均對合伙人資格問題進行了深刻探討,尤其是對法人是否應當具備合伙人資格這一問題,學者們持正反兩面態度。學者張民安認為,允許法人充當合伙人,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是為法人企業提供多種投資機會和渠道,使其利用合伙企業設立簡便靈活,出資方式靈活多樣等優點,使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二是合伙人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三是便于合伙人之間集中力量,合作進行產品或市場的開發和開拓。4筆者贊同此觀點,法人作為合伙人參與合伙其有利性顯而易見,尤其是從經濟角度看,在提高資金利用率,豐富經營方式,促進交易活動等方面作用顯著。并且,法人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有自己獨立的財產,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完全符合合伙人的資格,阻礙甚至否定其適格性缺乏充足理由和有力依據。我國新《合伙企業法》也明確肯定了法人的合伙人資格。
至于其他組織的合伙人資格,筆者認為隨著全球經濟的開放與發展以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也不應做出過多限制,應當適應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外國立法經驗,進一步完善合伙制度,消除不必要的法律障礙。當然,由于合伙人法律責任承擔特性,加強對合伙人資格的把控,對于經濟發展安全,降低交易風險有著一定必要性,因此,主張合伙人資格自由性不等同于放任合伙制度發展,相應資格審查必不可少,制約機制還需及時跟進。
總體來說,能夠參與合伙的主體,其趨勢是日益豐富,這不僅迎合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對合伙制度的日益完善提出更高要求。
結語:盡管合伙在我國得到普遍發展,立法也在逐漸完善,但是相較于西方國家多有不足,該制度在我國尚未發展成熟,一些問題法律還未作出明確規定,有較大的補充空間。各國立法經驗值得借鑒,因此著重比較法觀察研究,學習先進的合伙理論和制度極具價值,同時還必須結合我國現狀,注重中國特色,因此部分先進的合伙制度暫不宜為我國所采用,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加以改進,從而完善我國立法,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臧震:《我國合伙制度的缺陷及原因探析》,《法學論壇》2004年第19卷第5期。
[2] 黃小英:《法人的合伙人資格問題的立法思考》,《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3月第21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