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若干因素,繼而以大學生培養的典型載體高校為視角,探討了高校在推動和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方面的新舉措。
關鍵詞: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舉措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大學畢業生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也是祖國未來希望之所在。因此,做好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關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如何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高等院校又如何推動和促進大學生就業,有效提升就業學生數量和質量水平,是當前高等教育從業人員必須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分析
(一)社會因素。市場經濟發展的起伏對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沖擊,經濟的不確定性導致社會提供的職位難以長期、穩定的滿足畢業生需求。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同時,社會上也產生了一些不正之風,弱化和沖擊了人們的精神追求。年輕大學生容易受到物質誘惑而在擇業時目光短淺、違背初心、隨波逐流,把握不住方向,喪失甄別能力,以至于做出一些錯誤的選擇和判斷。
(二)高校因素。高等教育的“嚴進寬出”政策使得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缺少一定的強制力和約束力,不少人將學校當成盡情放縱的樂園,逐漸養成了“懶散慢”的壞習慣。高校專業課程的設置缺乏前瞻性的研判,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市場的實際需求,導致大學生剛走出校門,大學里所學知識即遭更新換代。當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更為偏重理論教育,輕視實踐環節,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偏弱,在求職或后續的工作過程中遇到問題往往束手無策。高校在就業指導方面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在幫助學生疏導心理、提高就業技能等方面還沒有開展實質性的工作。
(三)個人因素。高考連年擴招導致高校生源有所下降,加之部分學生大學里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吃喝玩樂上,走出校門時既無過硬的專業儲備又無一技之長或者過人之處,在人才市場里只能處于明顯劣勢的位置。一些學生對社會認識不夠,在擇業時挑三揀四、眼高手低、自命不凡,不能以一顆平常心謙虛對待,或者存在心理焦慮、恐慌,找工作時難以正常發揮,屢屢碰壁,求職成功率較低。
二、高校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一)優化和提升人才培養戰略。高校應采取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策略,在辦學理念上有所突破,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強化社會、生產實踐環節,注重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培養傳統的知識型人才轉向實干型人才、開拓型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積極適應人才市場變化的新格局,為企業輸送素質高、學業精、能力強的實踐性人才。
(二)構建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建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就業指導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現狀、認清自身的優缺點,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掌握有利于就業的基本技能。應該注意的是,就業指導不能局限于應屆畢業生,而是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學習的過程中。低年級階段就應該要求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和職業體驗課程,在高年級階段則注重求職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工作,注重就業指導的科學性和建設性,注重與社會的接軌,同時對于畢業生心理狀態要及時關注并給予相應的就業心理培訓,幫助學生樹立健康、自信、客觀、務實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
(三)加強政策宣傳和指導。為緩解就業壓力,國家每年都會出臺各類優惠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去中小企業、非公企業就業或是自主創業,但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的了解渠道和途徑有限,對政策理解也不夠透徹。因此,高校應扮好“紅娘”角色,平時注意收集和傳遞最新的就業政策和企業資訊,借助校園網絡等打造就業信息平臺,提供細致周到的政策咨詢服務, 積極幫助學生充分領會政策精神和落實政策要求,盡可能地利用國家優惠政策條件為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使大學生就業在數量和質量上得到同等的提升,推動大學生就業的多元化格局。
(四)注重強化校企合作。高校應充分利用可以拓展或延伸的社會資源,如建立校友會等組織,最大程度的發揮校友的能量和價值,積極儲備用人單位信息,實施就業促進計劃,為畢業生提供必要的就業幫扶,特別是臨近畢業前工作仍未有著落的畢業生給予重點關注和扶持。推動產學研合作,大學課程設置中可有意識的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建大學生實踐基地或創業孵化基地,開展有益的大學見習活動,有意向的為企業輸送優秀的畢業生人才。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當下受到高度關注也是高等教育在國家經濟發展轉型期的必然。新形勢下,高校必須利用科學、合理的策略解決好學生就業問題,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指導服務。從中長期看,高校應進一步優化和調整人才培養戰略,更加具有前瞻思維和國際視野;從短期來看,要更加適應市場需求,與時俱進,開拓思路,培養當前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的人才。高校應積極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個人素養和綜合能力,不斷提高畢業生的“量與質”以及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川.“功能型”高校就業服務體系構建實施策略研究[J].時代報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