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不斷出現的醫患糾紛,使本來就緊張的醫患關系更加雪上加霜,本應是和諧的醫患關系不時爆出新問題。醫務人員作為為病人服務的主體,本應為病患解除病痛,救死扶傷;病人作為受救助者,本應對醫務人員的服務和幫助心存感激,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本文就從醫療服務應堅持“群眾路線”的角度對改善當前醫療服務現狀的問題進行研析。
關鍵詞:醫療服務;群眾路線;社會責任;利益
一、當前醫療服務工作的現狀
(一)價值觀的取向導致部分醫務工作者偏離“群眾”。價值取向的偏差導致醫療服務偏離“群眾”的主航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衛生資源和醫療服務也逐漸走上市場化的軌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效益觀,讓少數醫生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片面的將工作簡單看作是維持生存獲得利益的手段,從而導致了在服務群眾時,不以病人的實際需要出發,而是從醫院的效益,醫生的自我保護等方面出發,出現了醫德失范等行為,像開大處方,收受索要紅包回扣等行為。
(二)巨大的工作壓力影響為群眾服務的態度。一方面巨大的工作強度使醫務工作人員的情感淡漠。超負荷、繁瑣的工作量使醫務工作者產生了較大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就導致醫生的情感淡漠,缺乏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對病患的態度冷漠、缺少應有的耐心和熱情,甚至有的醫生對病人痛苦求救呼聲無動于衷。另一方面,病患及其家屬的法律意識日漸增強,于此相關的相關法律制度(如舉證責任倒置)也日臻完善,但是相應的醫生風險分擔機制卻還未建立健全。在這種環境下,為了最大限度地規避這種風險,醫生就寧愿冒道德風險,在醫療活動中擴大檢查范圍,最大限度的將風險病例拒之門外,以此來盡可能減少自己的責任。
(三)缺乏對社會、對群眾的責任意識。前面我們講到一些醫務人員忽視救死扶傷的社會主義醫德觀,拋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視醫務活動為商品交換,用等價交換來看待醫患關系。這些少數醫術不精,責任心不強的失德行為,破壞了醫務人員的形象,踐踏了醫療行業的道德。主要表現在有些醫務人員的事業心不強,對待工作僅限于一般的應付,上班無精打采,看病敷衍了事,對患者缺乏同情心,缺乏責任感;等等這些都讓病患對醫生、對醫院產生了潛在的抵觸感與不良感,甚至會有不找熟人就不敢進醫院,不送紅包就不放心做手術的偏失心態。這都是責任心缺失,對群眾不負責任的態度二導致的惡性后果。
(四)把群眾的利益與個人的利益錯誤的對立起來。有些醫務人員在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的意識指導下,義務觀念缺乏,醫德醫風薄弱,反而把單純追求個人和醫院的經濟利益作為最高原則,從根本上忽視了病人群眾的利益。許多醫務工作者認為醫療工作應該全面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從以經濟效益出發,忽視了國家的相關規定和醫德規范的要求,片面的向錢看,片面追求效益,置患者利益于不顧。等等這些做法,一方面加重了患者的負擔,另一方面也造成成了醫療資源、社會資源的浪費。
二、以“群眾路線”思想為指導,增強大學生責任感、培養合格醫務工作者的意見、建議
(一)堅持以群眾路線為指導,提升和加強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我們在對現在的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為指導,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深入教材、深入課堂、深入學生頭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以人生、人道、人格、人性為指引的社會責任感。
(二)提高大學生對正確權利觀義務觀的認識。社會責任感作為公民對社會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是一種基本的公民意識,它的核心內容是對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加強對大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教育,首先要幫助大學生認識權利和義務的含義與內容、理解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特點以及遵循公民行使權利的自由原則,以養成自覺行使公民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意識。
(三)樹立群眾意識,確立群眾責任觀。現在媒體、社會對醫療事故等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們經常會在網上電視上看到許多對醫療事故的報道,甚至事故調查解決、追究責任的后續報道,這一方面雖然給解決事故確定了責任人,但另一方面卻讓醫生們在看病或做手術前有了一種潛意識:比如過度檢查,逐項排查,夸大治療的副作用等,所有的就是要讓患者明白,在診斷治療之前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醫生已經履行了告知義務,一旦發生什么問題都不是醫生的責任而是病人及家屬的問題。如果出了問題都能積極從診斷治療過程中查找原因,有責任心,有擔當意識,主動為病患提供后續治療,主動尋找解決辦法,那么我們的醫療事故可能就會成為稀有事件了。因此我們對將要走上醫務工作崗位的學生的思想教育應該落腳于群眾意識和群眾責任觀的教育,而不是個人本位的免除責任教育。如果我們的醫療工作隊伍能做好這一點,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更將前進。
參考文獻:
[1] 李軍、王鵬程.醫療服務質量與醫患關系研究[J]醫院管理論壇,2008.11
[2] 朱姣珍、范津.當前醫患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初探[J]. 華商.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