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闡述信息時代中“輕媒體”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基礎上,從課程發展的角度,淺析日本概況課在“輕媒體”趨勢下的課程建設。
關鍵詞:“輕媒體”;課程建設
一、“輕媒體網絡環境”的內涵
(一)什么是“輕媒體”。放眼周圍,信息傳播模式改變的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思考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拜p媒體”的概念就是對這種變化的理性總結。最先提出“輕媒體”概念的是武漢大學的尚明洲先生。他認為信息的傳播生態和模式在逐漸變“輕”,具體表現在媒體、流程、環境、話題的“輕” 化。具體而言,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播平臺的搭建越來越容易;信息傳播的內容越來越輕松;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實時,這樣一種媒體形態發展演變趨勢,被總結為“輕媒體”。一言概之,輕媒體是信息時代進步的產物。
(二)“輕媒體”的特點。(1)傳播內容的個性化。傳統的傳播媒體,往往都是通過職業新聞傳播機構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新聞記錄影片等為載體,向社會公眾公開發布。而人際間、團體間大量的諸如個人見聞、奇聞軼事、小道消息甚至個人私事的細枝末節等等新聞的傳播和意見的交流,是很難直接通過現有的大眾傳播媒介進行。輕媒體則提供了這種可能。這表現在個人、團體能夠以發帖子、建立個人網頁、建網站等形式直接參與到點對面的大眾傳播中,并且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網絡論壇、網上聊天室等,進行人際間、群體間直接甚至是實時的信息交流和評論。(2)傳播速度的實時化。時效性強一直是新聞媒體追求的目標,傳播技術的進步也是以時效性的提高作為個衡量標準的。(3)傳播方向的雙向化。它具體體現在新聞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日益增長的交互性關系。首先,作為個體的觀眾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接受者。傳統的直線性傳播模式明確地區分和劃定了的角色,認為傳播過程是從傳方開始到受方終止的活動,是傳方向受方施加的傳播行為。網絡媒體的出現,使得讀者既可以是觀眾,也可以成為新聞內容的發布者,向媒體發布新聞。因此原有的觀眾與媒體之間絕對的受傳關系被改變,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轉化,兩者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趨于平等。
二、日本概況課的課程建設
(一)概況課課程建設中存在的“瓶頸”。(1)單一課堂教學的弊端。日本概況課通常會開設在大二的下學期,學生的日語學習水平基本上是N2到N3之間,再加上概況課中有大量生詞,若整節課都用日語教學則會影響教學效果,若不用或少用日語教學則會弱化教學目的。因此,日本概況的課前預習是十分重要的、必要的。但由于缺學習興趣不濃厚和很難做到實時監管,大部分學生做不到按時預習。另外,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及有限的教學時間,嚴重影響日本概況的教學效果。最后關于日本概況的教學效果的鞏固方面,很難通過單一的紙質作業完成。實際的應用能力與積極主動的思考能力的培養才是日本概況教學的終極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鞏固教學效果的方法必須改革。(2)“輕媒體”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問題。 輕媒體的發展趨勢,早已被很多日語教育者所察覺,日語網絡教學的蓬勃發展,就驗證了這一點。國內較為知名的日語教育網站有:滬江日語、日語家園、和風日語學習網、佳禾莊園、貫通日本語、咖啡日語等。同時輕媒體平臺上擁有大量訂閱用戶的日語學習公共賬號和具有大量粉絲的日語教學大V。但是目前無論是流行的日語學習網站,還是日語學習公共賬戶,都是以營銷為主要目的的日語資訊傳播平臺,且發布信息者的資質多為私立日語學?;蛄魧W中介。這一特點就導致了發布的日語信息往往具有的單一性、片面性、局限性。
(二)“輕媒體”的應用與“瓶頸”的突破。截止2014年底,我國有網民6.49億,其中作為輕媒介終端之一的手機網民用戶已達5.57億,而高校大學生絕大多數都在使用微信等輕媒介終端進行溝通、購物、獲取資訊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活動。所以,日本概況課的建設,若想與時俱進,對于輕媒介終端平臺的利用已經是大勢所趨。
做為日語教學的個體,一名教師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建立且運營一個網站,但可以建立以授課班級為對象的,建立有針對性的日語學習賬號或學習微博。“輕媒體”的特點之一就是傳播內容的可操作行,即個性化。因此授課前,教師可借助“輕媒體”平臺,為所教授班級的學生 “量身定做”一篇包含課堂生詞,符合本班學生接受能力的,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系的軼事、趣聞,借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另外,可利用“輕媒體”平臺,補充、完善課堂教學中沒有涉及或沒有來得及展開的相關知識點。最后可以利用“輕媒體”平臺傳播方向雙向性的特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實時互動以及完成教學效果的鞏固。
參考文獻:
[1] 尚明洲.“輕媒體”趨勢下的重思考[N]. 光明日報,2014-11-18(7).
[2] 嚴威.周建新.論輕媒體及其模式[J].現代傳播,2012,(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