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因此發展城市低碳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對2003到2012年上海快速發展10年間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評價,并為該城市加快經濟低碳化進程提出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低碳發展;因子分析;評價;上海市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
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即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能源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通過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機會,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新的上級和更多的就業機會。Treffers 等學者 (2005) 認為到205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溫室氣體(GHG)排放量與德國的經濟強勁增長可以共同實現。董琦、甄峰(2010)認為,低碳城市是城市循環經濟的一種形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率、高效益、高循環為主要特征。孫菲等(2014) 利用層次分析法和加權指數法對大慶市2006—2010年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進行了評價。逐步實現低碳經濟發展,不僅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生態環境惡化的客觀需要,更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建立
(一)建立指標體系及數據。本研究借鑒任福兵、吳青芳、郭強等國內外相關文獻的選取指標方案,選擇18個評價指標,對上海市2003-2012年上海快速發展的十年進行相關數據研究,數據來源于上海統計網中2004-2013年統計年鑒的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22.0。
(二)因子分析過程。根據選定的數據,結合因子分析法,可以得到總方差分解表(表1),得到了相關矩陣的全部特征值。
表1 因子解釋原有指數方差的情況(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從表1可以看出,提取三個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解釋原有指標的大部分信息(93.245%),因此提取三個公共因子是合適的。
由表1可知,相關系數矩陣中三個最大的特征值分別為10.738,3.041,1.140,而且累計貢獻率已達到93.245%,故提取3個公共因子F1、F2、F3。
(三) 因子解釋。將因子載荷矩陣進一步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2),可以發現:
第一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最大,為65.758%,并且在“人均生活用電量”“工業總產值”、“市轄區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固定資產投資額”等指標上載荷大,因此該因子可定義為經濟因子。第二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19.268%,在“人均生活用水量”、“液化石油氣家庭用量”“工業固體綜合利用率”等指標上載荷大,因此該因子可定義為居民生活因子。第三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8.219%,在“工業煙塵去除量”、“工業固體綜合利用率”等指標上載荷大,因此該因子可定義為基礎環境因子。
表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
綜上所述,影響上海市低碳經濟的要素可分為經濟因子、居民生活因子和基礎環境因子,進一步明晰了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構成要素,保證了實證評價的科學合理。
三、建議
通過對上海市低碳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和經濟意義的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上海市未來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實施:
一是優化升級產業格局。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上海市轄區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到2012年,上海市轄區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經達到60.4%。可見,上海正在逐步優化產業格局,并且已經初見成效。因此,在此基礎上,上海應進一步完善產業格局,通過引導的方式實現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逐步實現低碳化發展,鼓勵可再生資源投資,從內部優化第二產業結構。與此同時,拉動內需,推動第三產業發展,逐步完成產業結構升級,更大程度上實現碳減排。二是低碳經濟生活化。低碳經濟城市化歸根結底要實現全民化,國際全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中國委員會(CNC-I
HDP)秘書處曾在 2007 年開展了全面節能減排潛力量化指標研究,該研究表明,如果全民參與節能減排行動,遵循其 36 項日常生活行為指標,則年節能總量約為 7700 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 2 億噸二氧化碳。因此要引導全民樹立綠色低碳生活觀念,提倡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節約能源,可通過輿論宣傳低碳交通、低碳消費等生活新理念,并出臺相應獎勵政策激勵民眾,逐步實現節能減排生活化。三是加大基礎環境投入力度。在城市化和新興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能源的需求仍很旺盛,在短時間內改變能源結構從根源上控制碳排放量還很困難。那么就需要擴大綠化水平,加強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應提高公園植被覆蓋率,擴大道路、居民區等地的綠化帶面積,提高空氣質量,促進城市低碳化發展。
四、小結
低碳經濟城市化建設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和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但是現在建立低碳城還處于起步階段,可在建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實現全面推廣。上海市作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心之一,更應該做好“領頭羊”,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推廣低碳生活、加大基礎環境建設等方式加快低碳經濟發展步伐,逐步探索出一條“雙贏之路”,從而處理好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J]. London: TSO, 2003: 1-142.
[2] 董琦, 甄峰. 低碳城市理念對城市規劃的指引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 2010(8):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