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現行企業的一些管理方式入手,分析這些管理行為給當今企業帶來的諸多困惑,然后提出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解決企業與人的關系問題。本文所闡述的企業背景是基于扁平式的社會結構,在這個結構下,人們思想開放,溝通順暢,人與人之間認知水品差別不大。
關鍵詞:企業管理;薪酬體系;文化體系
一、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
很多中小企業根本沒有把文化建設當回事,他們普遍認為,做企業很簡單,就是我出錢,你做事。但是,往往結果不盡如人意。很多時候,錢花了,事沒有辦好。因為你用錢雇人,員工的目的就是錢,把錢弄到手就可以了。這樣造成很多中小企業出現了信任危機,老板的要求越來越細,員工越來越煩,要求之內的事情有人做,沒有要求的沒人做。要求的細的做的細,要求不嚴的往往就被忽視。而這些并非不重要。而且管理的難度不斷提升,管理的成本也隨之增加。企業往往因為個人績效而影響團結,員工之間形同陌路,各懷鬼胎,進而是對人事部門、考評人員、領導的爭相抱腿。權力尋租、腐敗現象隨之產生,企業人員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高效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企業效率低下,甚至不少企業被破產淘汰。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企業文化建設。文化是標準,企業文化是企業標準的內化,不是企業領導的意愿。很多企業都在花錢做企業文化,這錢花了,還不知道文化是什么。熱鬧一陣,什么也沒有留下。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就是我這段話的價值了。以人為本,打造企業文化。企業人員大部分可以接受的價值理念是什么,對企業現在的行為有沒有認同感,接下來企業的運作中,管理層和下面有沒有良好的溝通和信息交流方式。企業文化還應包括在全企業的這種價值觀念下,人們情緒的表達,信息傳遞的全息性等一系列人性化的、開放的、包容的和企業業務相吻合,和員工性格相吻合的行為標準。并讓這些標準內化成員工的價值觀念。在內化的過程中,要求信息全面而且有較大的傳播量,當一部分員工確實無法融入企業的文化價值體系,這樣的員工要及時與企業解除合同。因為他們會影響整個企業的文化,進而對企業整體的戰略實行和執行效率有影響。有一點要提及,企業文化應該與社會的主流文化,時代的進步聯系在一起,與時俱進,方能卓越。
二、卓越管理體系的建設
(一)企業管理的邏輯起點。(1)管理就是要解決價值序的問題。在以人為本的文化體系建立起來以后,大家在企業的行為標準有了共識。矛盾減少了,溝通順暢了。和諧的局面應運而生。接下來就是管理,管理分為管人和理事,管人是基于人的行為標準,例如我們認為都應該守時,結果員工遲到了,在價值序列中,肯定是企業的利益放在前面,根據管理體制去執行。如果都是這種簡單的管理問題,那就好辦多了。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現實中,作為人的自燃性的一面表露出來了,一方面是貪婪,一方面是趨利避害。這給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它會打破價值的秩序,讓一些低價值的事物代替了高價值的事物,也擾亂了管理的秩序。公平、公開、公正的體制受到沖擊。管理系統就會癱瘓。整個企業的效率必將降低,這樣的企業便不會卓越。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建立誠信的企業文化及與之相配套的誠信考評體系。在這個體系下,員工主要靠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可以減少管理成本和降低管理風險,減少企業和員工的對立。這里面的主要難度就是誠信度的測評。測評的數據采集主要來自員工對自身行為的記錄和員工的互評,為了確保互評的真實性,必須對互評的結果采用抽查核實和評價真實性自負。一個是評價的系統一致性,而是加強對評測人的誠信測評和核實。對誠信度低的員工和領導,要對其自評降低權重甚至取消自評和對他人的評價權。對誠信度高的,要提高其管理評價權。而且對誠信度要及時追蹤和更新。(2)管理中正面情緒的傳遞。調查中,不少企業其實待遇和工作環境很好。但是整個公司的負面情緒很多,這極大的影響了公司的形象和工作效率。在我們的管理中,要注意多用正面情緒,這樣才會給企業帶來和諧安定的局面,只有企業和諧安定了,員工的注意力、創造力才會發揮大的作用。要有正面情緒,領導不要創造緊張的氣氛,公司領導要有如佛的化境;員工不能將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帶到工作中;合理的高效的溝通渠道。設立精力宣泄、情緒宣泄活動中心,就像質量監控中心一樣解決問題。
(二)企業薪酬體系建設的邏輯起點。薪酬體系就是將錢花在有價值的地方,前面有企業文化,有相應的管理體制。薪酬體系就是要保證這個體制的正常運轉,從而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將誠信納入管理體系,也可以納入到薪酬體系。誠信雖然不能帶來直接的效益,但是與企業的效益直接相關,能降低管理成本,輔助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公司的價值序列在隨時更新,不同時期不同。即使是同一要素,也會由于多寡而有不同的價值序列。與價值序列想一直的就是薪酬系列。在薪酬體系建立過程中,也應該以激勵為主,減少負面情緒對公司的傷害。
總結:本文從當前很多企業管理上的問題開始,闡述打造一個卓越企業的流程和方法,但愿這些方法能給企業管理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張國梁. 企業文化管理.清華大學,2010.6
[2] 王新平.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效性的實證.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