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中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勤學、修讀、明辨、篤實”上下工夫,明確指出“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為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指點了明確的道路,也說明了高等院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大學生是知識社會場域和學習型大學場域的核心主體。基于此,對未來的大學生實踐學習而言,“大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是否應該存在”這一問題上的討論,而應該是一個“如何實現”的問題上的研究。因此,基于“場域-慣習”視角下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主體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場域-慣習”;大學生主體性發展;問題
一、當前社會實踐場域對大學生主體性發展所凸顯的問題
(一)理論式實踐場域,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呈現粗線狀態。理論上,每一種場域中由一個權威引領,而場域實則正是一種權力格局下的關系體現。在這樣的一個權利格局之中,核心的原則是由其權威類型來指引的。但在這種核心原則的引領之下下,勢必存在或者滲入其他場域的核心原則,并成為此中場域中的非正式運作原則。而一個場域中的斗爭無疑是在某個權威的場域中,通過正式的原則和非正式的原則共同運作之后獲得平息或解決。為解決當前高等教育大學生參與度的低效化提供夯實基礎。
大學生社會場域的改變勢必動搖其根深蒂固的慣習,如何更好的融入未來更大的社會場域成為大學生應該解決的最大的難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其打開了一扇大門。
所謂“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普遍大學生從大學前到大學里的社會場域的轉變中無法適應,不能很好的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學習之中,學習態度不端正,生活參與度薄弱,迷茫的度過寶貴的大學日子。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加入為當前高等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徑。其將大學實踐視為一種對大學生個體的認知、思維、情感和行動產生持久的、實質的和深遠的影響的學生工作,也就是“實踐即學習”、“實踐即生活”,實踐和學習生活息息相關,不分彼此。“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場域由于能給大學生這一特定主體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因而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大大提高主體學習的積極性。搭建好社會實踐結構與大學場域的對應關系的橋梁,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對個體發展、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遠的意義,特色大學生社會實踐場域自然成為大學實踐學習的載體。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場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有效路徑
社會學把人的社會化定義為“個體轉化為人的過程”。而高校教育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場域的最后一道防線,高校教育的“社會性發展”的水平將直接決定著這群主體對社會的適應和貢獻。大學生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能得到社會全方位的教育和鍛煉。具有根深蒂固的慣習的大學生承擔社會場域融入的巨大風險。社會責任感需要個人對自己所應當履行的各種義務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自我意識有一種覺悟,需要自我約束。
在實踐活動中,大學生直接和間接的與各種層次和類型的人員溝通交流,在這些人員中既有同齡的,也有其他社會人員。在這樣的場域中,有利于其思考如何更好的分工協作,如何處理好人際交往關系促使效益最大化。同時,促使大學生去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并在實踐鍛煉中樹立團結、友好、合作的意識,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不斷豐富和調整慣習,向一個真正的社會人靠近。
三、社會實踐活動場域是大學生找準自身定位,提高就業競爭力,解決結構性失業的重要途徑
社會場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承載著大學生從大學場域轉入社會場域的潛在風險。社會實踐活動場域為學生提供了關系性思維方式的平臺。大學場域里,學生更多的學到理論知識,而如何將理論知識轉換成自己未來進入社會場域的工作技能和處事方式是社會實踐場域所賦予的。在社會實踐場域里,學生能更好地找準自己的定位,清晰自己未來的職業取向,從而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予以自我補給,從而增強自己未來所選擇崗位的核心競爭力,避免課堂教育與社會現實相脫離或者滯后的情況,有效地解決結構性失業的現象。
結束語:大學生社會實踐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徑,是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必經過程,也是大學生感受社會施展才華的最佳形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聚焦在對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三要素提升。而知識來源于實踐,素質源于實踐,能力更需要實踐。“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一直是高等教育深入研究的方向。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關鍵和核心,聯系社會實踐場域和學生慣習的改變勢必對大學生主體性發展有強有力的推動。
參考文獻:
[1] [法]布爾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