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了國內外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將從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勢出發,分析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意義,并將從多角度研究“一帶一路”建設實現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區域經濟合作;互聯互通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四國期間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東盟期間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此后,“一帶一路”戰略得到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2013年12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因此,在未來一個時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中國建設開放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立足點和著眼點。
一、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勢
(一)區域性貿易協定成為區域合作的新手段。烏拉圭回合結束以來,基于WTO成員自身經濟條件的差異性和利益的多樣性,在諸如技術標準、服務貿易開放、農業市場開放、投資和競爭政策、環境與知識產權保護、勞工待遇、不公平貿易及爭端解決方式等問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之間已經很難在WTO內部通過多邊談判來取得一致性。近年來,多哈回合談判已經陷入僵局,美國、英國、巴西、印度等國家開始逐漸放棄多哈回合談判[1]。與多哈回合下的多邊貿易談判機制不同,區域性貿易協定通過成員國之間的相互協商談判,能以更加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條件,將成員國的經濟利益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并增強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因此,這種范圍小、交易成本低的區域性協定在多哈回合停滯不前的大背景下開始進入蓬勃發展階段。
(二)區域性協定加快向高標準、全面性邁進[2]。隨著各國區域一體化戰略的快速發展,在市場化、開放和創新三大驅動之下的區域性協定也開始向全面性和高標準邁進。在區域性協定下,各國間商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深度和廣度均在不斷提高,區域內各國之間在關稅、非關稅措施、服務業市場準入、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方面都在向更加開放和非歧視方面調整,協定內跨國間的縱向生產關系,企業內、產業內和區域內貿易投資日益成為主流,一國的企業已經無法獨享本國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通過產業內和企業內貿易投資在全球進行資源及政策整合成為國際貿易投資的主導形態。如美國主導的TPP以最終完成完全消除各領域商品服務貿易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實施成員間貿易和投資的高度自由化為目標,實施全面的市場準入。
二、中國實施“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應對美國TPP、TTIP帶來的外部壓力。以美國為主導的TPP和TTIP談判幾乎囊括了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并對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設置重重障礙,使中國有可能處于被邊緣化的危險。但是TPP和TTIP所追求的高標準,并不是所有加入談判的國家都可以達到的,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美國的傳統盟友和體系中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如越南等國,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美國的高標準要求,將是美國實施TPP和TTIP戰略能否成功所面臨的重大考驗。
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和國際合作新架構,通過實施更為主動的開放性政策,以應對美國TPP和TTIP所帶來的挑戰。依托“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實施更為主動的開放性政策,構建亞歐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積極發揮中國在區域經貿合作中的作用。
(二)發揮中國在國際區域合作中的積極作用。近些年來,中國始終是全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堅定支持者,積極參與和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建設和區域貿易合作進程,通過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簽署和實施自由貿易協定,促進區域經濟融合和經貿關系的發展。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大核心要素。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印度等南亞國家,還是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及哈薩卡斯坦等中亞國家,在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均面臨著缺乏資金、技術與經驗,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而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具有強大的生產供給能力。因此,依托“一帶一路”建設,一是可以在產業發展上積極發揮中國的帶動作用;二是可以在擴大雙邊投資和貿易上發揮中國的引領作用;三是可以在開放經濟制度上安排上發揮引領作用。
(三)提升中國開放經濟的質量。近些年來,隨著人民幣升值、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以及“劉易斯拐點”的到來等,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不斷被削弱,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外貿競爭力重塑的必然之路。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一是優化區域開放格局;二是通過與沿線及周邊國家在政策、基礎設施、法律法規和文化等領域的對接,可以為中國企業及個人擴大對外投資,推動過剩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和利用資源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三是通過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雙邊或區域性貿易投資協定,一方面有利于中國規避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一方面通過雙邊或區域協定建立起安全保障合作機制,確保中國在海陸兩方面對外經貿交往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升政治經濟影響力。
(四)促進亞歐國家共同發展繁榮。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踐行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踐行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邊國家互利合作。 “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一帶一路”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覆蓋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
63%和29%。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能夠把中國的發展與沿線各國的發展對接起來,把中國夢與沿線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夢想對接起來,讓周邊國家從中國的發展中獲益。
三、“一帶一路”建設實現的重要途徑
(一)加快落實同周邊國家和區域的“五通”建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五個方面的要求,積極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通道方面的建設。一是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南亞、歐盟等國家或地區簽訂相關雙邊或區域性貿易協定;二是提升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三是依托大通道建設,進一步放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外資對華投資準入;四是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國際化對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促進作用;五是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免簽證工作,為促進雙方之間的人員往來、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便利。
(二)與“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構建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順應世界貿易投資自由化、區域性協定迅速增長和國際貿易標準逐漸向高端化發展的新趨勢,著眼于發揮中國在解決下一代貿易和投資問題中的引領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市場準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管理體制,加快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為此,新的自由貿易協定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施高標準的開放性政策。推進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在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的相互開放和制造業領域的全面開放,大幅度放寬相互間在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方面的外資準入限制。二是建設全面性的制度安排。在包括貨物貿易、投資保護、原產地規則、海關手續、貿易救濟、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貿易技術壁壘、競爭政策、知識產權、政府采購、勞工和環境、臨時入境、透明度、爭端解決、伙伴關系、行政制度與條款、一般與例外條款等領域,建設既順應世界貿易標準高端化發展,又符合沿線及周邊國家具體國情及發展需要的制度安排。
(三)立足重點領域,擴大國際區域合作。立足貿易的互補性,推進與東北亞、東南亞及澳洲的區域合作。依托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在東北亞區域合作方面,日本與韓國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伙伴,中日韓三國都主要以進出口為導向,中間產品貿易流量較大,貿易結構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和互補性,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能夠進一步提升三國之間的競爭水平和效率,提升三國間貿易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水平,加速促進三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立足能源、投資等領域,推進與中亞、阿拉伯海灣合作委員會間的區域合作。海灣地區與中亞地區均以能源的出口作為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均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和加工業、服務業不強的困境。中國作為此類地區能源資源出口的重要市場,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該類地區也有引進中國資本參與其工業發展的迫切愿望。
擴大經貿投資,推進中國與南亞之間的區域合作。南亞地區如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外資、扭轉外貿逆差、城鎮化、工業園區建設與經驗等方面都有拓展與中國合作的愿望,中國也有擴寬南亞市場、深化與南亞國家經貿合作的需求,與印度的自貿區協定也正處于研究之中。未來依托陸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國與南亞之間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經濟合作水平將會大幅度提升。
立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設,提升中歐合作水平。中歐分別位屬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兩端,是亞歐兩大經濟體和增長極,彼此互為雙方的重要貿易伙伴,中歐加強合作,在絲綢之路兩端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將能有效地推動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一戰略的實現,并推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設和亞歐經濟一體化發展。
(四)提升國內“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貿易投資的數量和質量。近些年,在國家區域全面協調發展戰略的推動下,中國內陸和沿邊地區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已經具備了吸引外資企業從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延邊地區轉移的條件。為此,國家應依托“一帶一路”建設,一是適應在地區間采取差別化外貿政策和技術傾斜政策,以鼓勵跨國公司技術溢出向內陸延邊地區企業轉化和擴散;二是鼓勵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向內陸沿邊地區轉移;三是積極鼓勵內陸沿邊企業加大對絲綢之路沿線及周邊國家的投資力度;四是推進合作型產業園區建設。鼓勵國內企業和沿線內陸地區依托現有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園區,通過合作、合資等靈活方式,在境外合作建立產業園區、境外經貿合作區等各種類型產業合作區。
參考文獻:
[1] 楊香琴.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及相關對策[J].上海經濟研究,2003,(3).
[2] 李向陽.全球化時代的區域經濟合作[J].世界經濟,2002,(5).
[3] 張茉楠.全面提升“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水平[J].宏觀經濟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