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會計結合了經濟學與環境經濟學,是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增長的結果及導向,本文對目前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究,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環境會計;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對策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與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在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會計應運而生。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是會計的一個分支,通過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的影響,來鼓勵并約束企業注重環境保護,從而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我國學者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大約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以葛家澍教授等在《會計研究》1992 年第5 期上發表的《九十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一文為代表,國人開始漸漸知悉“綠色會計”這一從西方傳來的新思潮,直到最近幾年,由于環境問題不斷凸顯,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有所提高,對環境會計的研究才出現了升溫的跡象。
在環境會計的相關范疇中,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最先進入實務界,其不僅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獲取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信息的需求,還能督促企業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合理利用環境資源,治理環境污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內容不規范。由于國內目前缺乏明確的相關準則、規定,企業可以選擇在年度報告、單獨環境會計報告、內部工作會議記錄、董事會報告、會計報表附注以及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等地方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披露。披露內容主要以非貨幣形式為主,以描述性為主。
(二)披露信息企業所占比例小,可信度低。相比國家強制規定上市公司要披露的財務報表,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企業目前總體比例偏低且主要集中在重污染企業和國有企業,這兩種企業迫于國家法律法規壓力,不得不披露環境會計信息,而真正自愿報出環境會計信息的企業實屬鳳毛麟角。
許多企業雖然披露了環境會計信息,但實際上信息的可信程度較低。一方面,企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并未經過權威第三方機構如政府、環保部門或其他組織鑒證,僅憑企業“自說自畫”,可信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企業往往“報喜不報憂”,能提升公司形象的信息就進行披露,而對一些不利消息則選擇了不報出。
(三)國內對環境會計重視程度不高。外國綠色會計發展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益相關者對環境方面的重視程度很高,企業為了顯示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企業形象,往往自愿在自身的網站上設立環境專欄、在財務報表中披露有關環境會計方面的信息。而反觀我國,利益相關者們更多關注的還是企業是否盈利、自身的利益是否最大化等傳統的會計信息,相較之下,并不能帶來直接利益的環境會計則鮮少人問津。
不僅如此,我國政府對環境會計也不夠重視。目前國內環境會計僅能依據《企業會計準則》來進行實務操作,而這其中能提供給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者的信息可謂是少之又少。
三、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對策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環境成本效益評價體系。目前我國尚缺一套完善的環境成本效益評價體系供企業及評估機構使用,應爭取建立一系列標準的環境成本及負債、資產的估算方法,讓企業及機構可以按照統一的標準對資源價值或污染損失價值進行估算,從而編制出更加系統及規范的環境會計報表和環境審計報告,準確地反映出企業在環境保護和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效益情況,供政府及社會監督。
(二)規范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法律法規。針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式不規范、內容可信度低等問題,歸根結底是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準則約束。我國政府應盡快建立健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體系,讓企業披露信息時有法可依、有規矩可循。例如信息披露模式可以借鑒外國優秀經驗,按企業不同分為兩種模式:對重污染企業采用獨立環境報告模式,詳細系統地披露環境部分的會計信息;對其他污染較輕的企業則可以使用補充環境報告模式。
(三)培養和提高利益相關者及社會公眾環境意識。利益相關者及社會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是環境會計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縱觀國外環境會計發展的歷史,國民環境意識越高,環境會計發展越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越普遍及規范。當國民普遍意識到環境資源的珍貴及持有強烈的環保意識之時,也就是我國環境報告制度取得長足發展、日漸完善之時。
四、結束語
距離環境會計在我國發展成熟、普遍應用于大中小企業這一目標,我們還有許多路要走,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建設。不論是政府的帶頭作用、專家學者構建的理論體系還是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他們都是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建設的必備條件,要完善我國環境會計信息體系,這三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謝思. 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探討[J]. 商,2014,08:109.
[2] 張珂.日本環境審計發展對我國的啟示[J].財會學習,2015,(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