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應確保對財政支農績效進行正確測度的情況,并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所取得的數據優化我國的財政支農績效。針對農業發展的社會效應、生態作用和經濟效益這三個方面,建立起系統的財政支農績效的評價體系,以此體系為基礎,以三階段DEA模型來對我國的各個省市、地區及在幾年中,財政支農效率來加以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三階段DEA模型;財政支農績效;省際分析
一、數據的來源和選擇
本次的研究數據來自我國各省的農業相關部門的費用支出,主要包括有省人均農林水事務支出、農林牧漁業的產值、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人均糧食產量、居民的平均消費支出費用、人均造林面積、人均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業機械動力和省際人均全年生產總值。
DEA變量選擇的原則是投入項目和產出項目之間遵循其“同向性”,即就是說如果投入出現遞增的情況,那么產出的數量也必將呈現遞增的情況,否則相反;研究過程中選取的投入產出變量相關系數均為正數,分別通過1%和5%的雙側檢驗水平進行檢測,然后建立一個符合數據處理要求的DEA模型,表
1表示的是投入產出變量的個人相關系數。
表1 投入產出變量PERSON相關系數
(***表示在1%水平上顯著,**表示在5%水平顯著,*表示在10%水平上顯著)
二、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我國省際財政支農績效分析
(一)第一階段:傳統DEA模型的分析結果。第一階段的分析,對我國各地區的財政支農績效進行的初始的評定,以
DEAP2.1作為分析手段,此時不考慮隨機誤差和環境變量的影響。分析發現,在08年時我國的財政支農平均績效呈現小幅度的降低,在2007年到2011年之間的其他年份中,財政支農平均績效呈現上浮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國純技術效率的均值在每年中,低于規模效率的均值。
(二)第二階段:SFA模型的分析結果。根據第一個階段的分析結果,在回歸分析中,把財政支農支出的松弛變量作為回歸分析的因變量。用Frontier4.1軟件來分析,把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我國各省市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水平與素質涵養作為自變量,進行SFA回歸分析。并且得到了如下數據,詳見表2所示。
表2 SFA模型回歸性分析
(***表示在1%水平上顯著,**表示在5%水平顯著,*表示在10%水平上顯著)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得出,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素質水平以及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通過了1%或10%的顯著性檢驗。因此對于模型變量的選取較適當。內部技術無效率的方差占總體方差的比重由表示,達到0.9,并且在
1%的置信水平下通過檢驗,在回歸方程中,表示整體大部分的變動可以由回歸方程內部技術無效率變動來解釋,因此利用
SFA的模型的合理的。由此數據可看出提高財政支農效率可以通過提高農村居民的知識素質水平來提高。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情況會使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率降低,反映出我國目前在農業方面的基本建設的支出中,出現了隱藏的問題,因此要加以改善。
(三)第三階段中,經調整后的DEA的實證結果。(1)對我國財政支農績效的總體分析。根據以上數據可看出,三種效率值在每年中均有所下降,第一階段為0.872,第三階段為0.802。因此,在對隨機因素和環境因素做出調整之后,使得我國財政支農效率整體性下滑。(2)對我國財政支農績效的各省的分析。與第一階段的結果相比,出去環境與隨機的影響因素,內蒙古、黑龍江、河北的技術效率仍處于最優先水平。而甘肅、河南、福建是因為受到環境和發展機遇的影響,因此在第一階段中的高效率并不能反映出這三個省的真實管理水平。將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相比,浙江和寧夏的財政支農綜合效率有所提升。除了綜合效率不變的三個省外,其余地區均出現下降趨勢。因此,我國農業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改善,其中出技術效率的下滑帶來較大影響。
三、三階段DEA模型影響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因素
第一,我國農業生產處于投入較高的粗放發展模式,若不注重科技的投入以及對農業勞動者相關知識的培養,只使用先進的農業設施將不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第二,農業的基礎設施會消耗財政支農資金,并且對于農業基礎設施的規模和建構缺乏合理性,所以無法改善農業的發展,并容易造成資金的浪費。第三,妨礙我國財政支農績效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農業純技術效率比較低。從各省的數據看來,福建、黑龍江、內蒙古、河南、甘肅、河北處于財政支農效率的前沿面,因為這六個省的財政支農效率只為1。而我國其他的省份在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中,仍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進與進步。
四、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和改善措施
第一,在調查、研究財政支農效率的隨機因素和環境帶來的影響中,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有利于提高財政支農效率,而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卻沒有發揮良好的影響,反而是對提高財政支農效率起到了負面的影響。但是隨機因素不易控制,因此,對于提高財政支農效率而言,可以控制環境因素。所以我國應注重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我國總體的GDP,來提高我國財政支農效率的水平。最后,在建設農村地區基礎建設的過程中,減輕資金的浪費,提高使用率。第二,從我國農業的規模效率平均值高于純技術效率的平均值可看出,因支農資金本身利用率較低而給農業財政支農績效的發展帶來限制,并非支農資金的規模不夠,因此有效的途徑是提高支農效率。第三,我國各地區財政支農績效可以分為:雙低類型,雙高類型,高低類型和低高類型。我國各省應該根據自身的缺陷,從農業生產規模和農業管理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改善,以提高財政支農績效。
結束語:筆者對比以往文獻后,發現以往研究中對財政支農生態效應的缺陷較少考慮。針對這一狀況,建立了完整的財政支農的評價體系,其中包括社會效應、經濟效益和對生態的影響,并且以此為基礎,去除環境及其中產生的隨機誤差的影響,采用三階段DEA模型,系統分析了我國各個地區的財政支農效率,并且也提出有效方式來對我國的農業發展加以改善。
參考文獻:
[1] 安廣實.我國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1999( 9) .
[2] 侯石安.中國財政農業投入的目標選擇與政策優化[J].農業經濟問題,200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