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文學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領域中唯一的國家級學術刊物,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領域具有無可厚非的權威性,是標桿性的存在,其所刊發的論文具有學術領域的代表性,因此筆者以其做為研究對象借以探討2014年度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概況。
關鍵詞:民族文學研究;綜述;民族性
一、身份與認同視域下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民族性研究”
中國少數族裔在自然狀態中大多沒有邊界明確的地理劃分,甚至沒有邊界明確的共同體,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使得少數民族獲得了從屬主體的地位,少數民族文學與政治話語緊密相聯,少數民族文學理論逐漸轉向文學人類學的“民族性研究”,其中“民族性”指一個群體形成意識的根源,其基礎是文化認同,包括語言、文字、歷史等。張裕禾在1992年首次將“身份與認同”理論引入大陸,這不失為一種抵制全球化焦慮的策略,近年來,文學人類學方興未艾,并將“身份與認同”納入研究視野,注重從民族文學文本中探究民族情感、民族記憶。其根本原因就是源于對民族文學乃至民族文化傳承的憂患意識。在2014年少數民族文學的“民族性研究”形成了一個小高潮,在《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還專門發起了“文學的民族性”筆談,探討普遍性原則與文化多樣性之間的一般關系。
《民族文學研究》2014年第1期開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中的民族文學”專欄,刊發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意義的民族文學研究論文,這無疑激勵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對政治與文學關系的研究,以及對少數民族文學民族性的關注。劉大先在《文學共和:作為社會主義文學的少數民族文學》一文中,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提出的“五族共和”,到“民族自決”,“民族自治”,強調人民大眾的主體性,少數民族作家主體主動依附于社會浪潮,民族文學是人民共和的歷史產物,是“文學共和”。
如徐志偉的《鍛造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建國初期民間藝人思想改造運動述評》則主要探討了對民間藝人的改造問題,解決了對民間藝人多頭領導和歧視民間藝人的問題,發動藝人揭露舊社會的黑暗,進行自我反省與政治學習。文章更多的是陳述那個特殊時期民間藝人依附于政治權利的事實,確立民間藝人話語的主體性的同時,也揭示出民間藝人思想上主體性的丟失。
學者們不僅是在少數民族文學的內容上探討民族性的問題,而且在形式上也多有討論。姚新勇和孫靜在《“民族形式”誰主沉浮——20世紀50年代初內蒙古文藝“民族形式”討論考察》中則就20世紀50年代初內蒙古文藝“民族形式”的一場討論進行了考察,作者深入分析了少數民族文學民族性丟失的同時,漢民族文學亦受到的沖擊,從客觀的角度闡釋了當時所行的并非是“大漢族主義政策”,從更全面的角度考察了少數民族文學的主體性和民族性弱化的問題。
二、現當代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研究
作家作品的研究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傳統方法,放諸少數民族文學也是切實可行的方法。但對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數量和質量仍有待提高,在深挖經典作家作品的同時也要關注其他作家作品。
席揚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對老舍與趙樹理再度解讀,在《“轉折時代”的“持守”與“棄斥——“十七年”時期老舍與趙樹理文學行為共同性及其意義的考察》一文中,比較了二者的共同之處,二者的相互認可,以及在“十七年”期間二者選擇的文學為人民服務的文學創作道路,顯示了權力主體與民族主體的復雜的關系。
侯姝慧和侯麗媛在《新型社會意識形態的建構與中國新故事家研究——以1950-1980年代中期產生的第一批新故事家為例》一文中,從文學史的角度回顧了隨著新故事講演活動的開展,中國第一批故事家的產生,他們創作的作品具有明確的政治導向性,即要遵循人民的立場并探討了民族性文學的文體形式。
2014年6月11日,在京舉辦了“《滿族小說與中華文化》成果出版座談會”,十幾位專家學者對由關紀新承擔完成的《滿族小說與中華文化》一書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探討,曹順慶、徐新建、李怡、逢增玉、李紅雨、李玲等人指出了這本書所帶來的對滿族作家身份的體認,這對于理解滿族小說創作至關重要,比如滿族作家所具有的“悲劇意識”是不同于漢民族的樂天精神的。無論是這本書的出版還是此次討論都可以看作是少數民族文學“民族性”討論的個案。
三、文學史視野下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
歐陽可惺在《“雜語”的意義:文學發展史視角下的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一文中,歐陽可惺指出不僅要從縱向的本民族文學發展史的角度,更要從橫向的多種文化交流的歷史空間考察少數民族文學,作者以維吾爾文學中小說的發生發展來說明少數民族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多種語言和多種文化相互交流的產物,呈現一種“雜語”的形態,在作者看來,“雜語”是一種歷史趨勢,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要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
馬梅萍則專門針對民族文學研究的標桿《民族文學研究》雜志,對其所刊發的理論探討類文章做了文學史上的梳理,《邊緣的跋涉——<民族文學研究>理論探討類論文30年軌跡尋蹤》以十年為界點分為:國家統轄下的具有政治性特點的80年代,處于轉型適應期的去政治化的90年代,以及新世紀跨界法和“多民族文學史觀”筆談等欄目開創的時期,“十七年”時期由于國家的重視,民族文學史書寫達到了一個高潮,受政治規約影響較大。作者從縱向的時間沿革中研究《民族文學研究》的變遷,以小見大地提示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學亦采取與時代相同的步調這一事實。
綜上,2014年度在繼續進行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研究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學的“民族性”的探討,這可能是源于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帶來的危機感,以及少數民族主體性的覺醒。在文學史視野下對少數民族文學進行研究仍然是較為新穎的研究方法,但總體而言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還是處于邊緣的位置,仍需要學者們進行持續深入地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大先.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5月
[2]《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總目錄[J].民族文學研究.2004(04)
作者簡介:解玲潔(1990.11-),女,內蒙古錫盟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鄭思瑩(1989.01-),女,山東淄博人,云南民族大學哲學與政治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