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以往傳統的農民培訓相比,并不僅是名稱上的變化,而是有了新的內涵、新的發展,不僅要讓農民掌握技術、技能,還要為其經營理念的轉變奠定基礎,具有現實性和長遠性。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但要突出技術培訓,更要引導他們樹立全新的農業經營理念。理論培訓強調重點,不泛泛地講解枯燥的理論知識,教師采取現場提問、現場舉例的方式來解決農民亟需解決的問題。重點講解對農民有用的合同法、管理決策、市場預測等課程,且配合實訓,讓農民通過培訓切實感受到在種植養殖技術上,還是在見識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自2014年9月以來,大安市共有175人參加了四棵樹鄉農業技術推廣站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包括生產經營型玉米生產班35人,水稻生產班20人,社會服務型肥料配方員班60人,農作物植保員班60人。為了保證培訓效果,農業技術推廣站在培訓前進行了深入調研,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培訓中嚴格檢查,加強監管,并創新培育模式和內容,要求教師既講解統發教材,還要增加具有當地產業特點的內容。并采取實訓、參與等模式,每個班次理論學習結束后,立即到實習基地實踐,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根據專業不同,每個專業都選擇在全市較好且有帶頭示范作用的2個實訓基地,組織學員參觀交流,進一步提升農民對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
通過培訓,參訓農民產業發展意識、品牌意識、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匯聚成推動產業發展中堅力量。水稻生產培訓班20名學員攜手成立“水稻生產專業合作社”,并建立QQ群,學員在網上交流學習,傳遞信息,相互了解水稻種植、管理動態和產銷態勢。學員王利是四棵樹鄉南山灣村的種田大戶,通過培訓,他掌握了水稻栽培技術及水稻防蟲治病技術,2014年他家承包的135畝稻田,都使用了良種、配方肥、高效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器械。由于學到了防蟲治病技術,加上培訓教師跟蹤服務和田間技術指導,2014年水稻沒有發生病蟲害,水稻每畝單產630公斤,較2013年增55公斤,增幅為10.3%。水稻畝經濟效益為2016元,較2013年增加收入512元,實現了增收致富。
(大安市四棵樹鄉農業技術推廣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