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濤 狄榮杰 張榮閣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各個領域都得到高速發展,當前我國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近些年我國耕地現狀不容樂觀,耕地破壞、污染越發嚴重,我國耕地正在以每年十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耕地質量正在逐年下降,土地肥力嚴重下降,可見耕地保護形勢十分嚴峻。實踐證明,機械保護性耕作對我國耕地保護起著積極作用,耕地保護至關重要,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是新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廣保護性耕作意義重大。本文將對農業機械保護性耕作的推廣展開分析討論。
關鍵詞:農業;耕地保護;機械保護性耕作
中圖分類號:S34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7.014
機械保護性耕作是新農業發展中的重大改革,不僅達到了保護耕地的目的,更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我國農業全面發展,對我國農業可持續化發展起著積極作用。機械保護性耕作是未來農業發展中的必經之路。農業發展關系著國家、關系著社會,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根本,推廣機械保護性耕作勢在必行。實踐證明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方向,機械保護性耕作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1農業機械保護性耕作的發展
機械保護性耕作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但當時由于受到技術及經濟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及該用,沒能引導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經過10多年不斷地發展和研究,我國與澳大利亞專家共同合作研究,并進行了深入的實驗,機械保護性耕作逐漸成熟起來。由于我國農業多是旱作,機械保護性耕作對旱作有著較強適用性,機械保護性耕作完全符合我國農業發展需要,有著明顯的保持水土,增強土壤肥力,抑制農田地表揚塵等問題的作用,更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實現了經濟耕作,提高了農業經濟收入[1]。2012年我國已有超過一億畝耕地應用了機械保護性耕作,機械保護性耕作的推廣給我國農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2]。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農業發展進入機械化、規模化、科學化機械保護性耕作正是現代農業進步的體現,機械保護性耕作不同于傳統的翻耕,機械保護性耕作在保障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耕作次數和對土壤攪動量,保持水土,使土地免受耕作的破壞,降低地表水土流失,強化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特效,實現低污染、低投入、高產出的現代農業。
2農業機械保護性耕作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2.1農機具配套問題
雖然全球都已經開始推廣應用機械保護性耕作,但實際上目前我國機械保護性耕作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距離,發展相對落后,不論是在技術方面還是農機方面,多還并不成熟,也不完善。我國土地遼闊,各地生態環境和耕作條件都有著很大差異,不同的耕作條件對農機具的要求不盡相同,但目前我國機械保護性耕作還沒有完全適合配套的農機具。農機具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率,我國相關農機具發展比較落后、性能較差,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求,這大大制約了機械保護性耕作的推廣。推廣機械保護性耕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完善和開發適應性較強的配套農機具,提高農機性能和水準。我國耕地60%以上為山地,所以在今后的農機開發中,應結合耕作條件和特點,加強對中小型及多功能農機具的開發,以應對不同的耕作環境。機械保護性耕作涉及了對免耕播種機、深松機械等機械的應用,所以應積極提高相關機械的性能,以滿足不同耕作要求。
2.2雜草控制問題
機械保護性耕作推廣中一直難以解決的就是雜草有效控制問題。由于機械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方式有著較大差異,對土地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不同。傳統耕作多次翻耕,將破壞土壤中害蟲生活環境,埋藏病原物,所以十分有利于雜草的控制[3]。但機械保護性耕作模式中土壤含水量較高、雜草不易被掩埋,因此耕地雜草問題較為突出。近些年雜草數量不斷增加,并且種類繁多,一些雜草有著強大的地下根莖繁殖系統,難以清除,這就需要使用大量除草劑來解決,但除草劑和農藥的使用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和土壤破壞,導致一系列的副作用產生。而機械保護性耕作缺少專用低污染除草劑,所以很難有效控制雜草問題。想要有效解決機械保護性耕作雜草問題,必須針對機械保護性耕作的特點,開發專用無污染、低毒素的化學除草劑或專用除草機具,利用多次方式科學控制雜草,防止雜草的繁殖和傳播,提高農田品質,減少農藥污染。
3結語
土地和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農業,機械保護性耕作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引起重視,機械保護性耕作對保護土壤有著積極作用,只有好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好的作物。
參考文獻
[1]旗文華.發展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J].農村牧區機械化,2000,(03).
[2]李繼紅.實施保護性耕作情況及建議[J].農機科技推廣,2003,(06).
[3]李洪文,高煥文,王曉燕,李問盈.我國保護性耕作發展趨勢與存在問題[A],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及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作者簡介:付永濤,本科學歷,長春市雙陽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