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遼市那木鄉++(注:“++”音“加加”)禾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近兩年來在雙遼大地上新崛起的一個有社會影響、發展潛力、運作非常成功的典型種植專業合作社。該社建于2013年6月,他們以“先做人、后做事”的處事原則和“信譽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發展理念,為合作社社員及周邊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快捷服務。由于農民加入合作社實現了合作致富、家家和睦,得到了社會各界及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和認可,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敢為人先,創新發展成體系
林艷秀等6名那木鄉躍進村農民,是典型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通過參加農業、農機等部門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提升了素質、更新了觀念。2013年他們抓住有利契機,以敢為人先的精神,打破以往農民合作社松散、不規范的建設管理發展模式,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共同籌資入股發起成立了雙遼市那木鄉++禾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農資訂購、農機代耕、土地托管、流轉土地的農業種植等項目為主,進行運營。
在6個發起人當中,年齡最大的46歲、最小的28歲,有種糧大戶、農機大戶、村屯干部、農民大學生,可謂人才濟濟,年富力強。團隊人員整體素質高、干勁足,他們團結、上進、敢闖敢試,有思想、有眼光、有目標,能想事、能干事,是一個極具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團隊。他們每個人各管一攤并都能夠獨擋一面。有負責農資訂購的、有負責農機代耕的、有負責資金融資的、有負責內部管理的,達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最佳效果,這個團隊給人留下了堅定、果敢、睿智、大度的深刻印象。他們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形成了按規定辦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管理制約機制,基本實現了微機化管理,合作社股東們8小時工作制內按時上下班已經形成了常態。雖然只是一個農民合作社,但是一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農民合作社雛形已經基本形成。他們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帶領社員加快合作社的發展,先后投資55萬元蓋起了230多平米的辦公樓、780平米的庫房,購置了5臺大中型拖拉機、5臺免耕播種機、1臺大型深松機、2臺大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1臺服務運輸車,截至目前,有社員300多戶,成員出資總額達到255萬元。合作社建設初期,投入資金多成本大,資金回本周期長,他們頂著壓力,認真學習合作社相關法律法規,聘請法律顧問、財務管理人員,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管理合作社。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軌道,形成了生產、經營、管理一條龍的完善的合作社運營體系,已經成為了雙遼市農民合作社建設與發展的典范。
——團購農資,社員及農民都得利
合作社的管理者們,考慮的不僅僅是利潤,更多的是把合作社社員和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2014年,合作社組織農民參與團購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他們利用合作社良好的信譽和社會影響,憑借規模優勢與廠家直接聯系和溝通,省去了中間經銷商環節,以低于本地農業生產資料銷售很多的價格幫助社員和農民買到了種子、化肥和農藥。在農資團購過程中,他們始終堅持“三最”原則,即價格最低、質量最優、農民最適用,為農民種地實現節約成本、增產糧食、增加收入、提高效益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僅2014年一年就組織團購種子4000公斤、化肥260余噸、農藥及葉面肥1200余瓶,共為合作社社員和農民節省資金12萬余元,受益社員、農戶達到200余戶。體現了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職業風范,為眾多合作社樹立了榜樣。在組織團購過程中,他們不僅為農民節約了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成本,為農民省了錢,而且嚴格把好農業生產資料質量關。對團購的種子、化肥和農藥他們都主動到農業、工商、質監等相關部門進行質量檢查和鑒定,對于不合格產品一律禁入,有效保證了農資產品質量,杜絕了坑農、害農、傷農問題的發生,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了農民的好評和歡迎。
——托管土地,農機代耕創佳績
合作社成立之初,管理者們就合作社如何發展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和探討,最后根據本地大型機械少、地塊零散、會種地和能種好地的農民少等特點,決定以土地托管、農機代耕作為突破口,來促進和推動合作社的發展。2014年他們以良好的信譽、過硬的農機作業質量、較低的作業價格和土地托管、贈送除草劑葉面肥等優惠政策托管了本地農民的100公頃耕地。對于農民托管給合作社的100公頃耕地,合作社提供“四統一、一贈送”服務。即統一使用免耕播種機免耕播種、統一進行機械化藥劑除草噴施葉面肥、統一大型玉米收獲機收獲、統一將收獲的玉米送糧上門,免費贈送除草劑、葉面肥。農民托管給合作社的耕地,只要提供種子化肥,付出托管費1600元,就可以坐享其成,全年什么都不用管,只在家等收糧賣糧就行了。托管的耕地由于充分發揮了農機化的整體優勢,具有適時播種保全苗、機械化植保效果好、機械化收獲損失少等特點,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實現了不誤農時、科學種植、精心管理,提高了種地的技術含量,為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據測算,托管給合作社的土地與其他農民相比,每公頃增產8%~10%左右,增產糧食1000公斤,農民每公頃平均增收達到2000元,累計可增收20萬元以上。
他們在做好托管土地作業同時,還為其他農民積極開展農機代耕作業。在合作社所在地的那木鄉躍進村及周邊的村屯開展保護性免耕播種、機械化藥劑除草、噴施葉面肥、玉米機械化收獲作業。2014年累計開展免耕播種240公頃、機械化藥劑除草150公頃、機械化收獲390公頃,實現農機代耕作業收入58萬元、贈送社員除草劑、葉面肥合計金額6萬余元,純利潤31萬元。開展土地托管、農機代耕業務,農民與合作社相得益彰,農民得實惠、合作社得利益,各得其所。此項業務的成功運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打開了局面,當地及周邊農民都非常認可,預計2015年農民托管給該合作社的土地將超過200公頃,合作社農機代耕作業量將翻一番以上,收人也將會成倍增長,前景廣闊,效益可觀。
——發揮優勢,合作共贏增效益
農民糧食增產豐收的同時,問題也出現了,那就是賣糧難的問題。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合作社的核心層又坐下來,開始研究探討如何為社員和農民解決賣糧難的問題。經過大家討論,一致認為還是要發揮合作社社會影響大、信譽好、實力強的整體優勢,與有實力、有規模的糧食收儲企業進行合作,先后與多家糧企聯系,作出保證糧食質量的承諾。在他們的積極努力下,社員及農民的700萬斤優質糧食賣出了高價格,與農民散戶自己賣的糧每斤平均要多賣出2分錢,依靠合作社的巨大能量,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優勢,以質論價、靠量取勝,使農民增收14萬元以上,為社員和農民創造了更多的效益,社員和農民真正體會到了合作共贏的實惠。
——運籌帷幄,做大做強是真諦
對于合作社的發展,股東們早已有了打算,早已開始運籌帷幄了。既有夢想實現的長遠規劃,又有腳踏實地的近期目標。他們以新觀念、新思路、新舉措,擬定了發展新規劃、新目標。
他們的長期規劃是:利用5年的時間,引入現代企業發展理念,將合作社打造成具有一定規模、資產清晰、權責明確、管理規范、運轉協調、服務周到、效益顯著的雙遼首家具有現代企業性質功能比較齊全的農村經營合作組織。最終實現農民土地托管向土地流轉轉變,將大多數農民的耕地以入股的形式流轉到合作社,將土地集約起來統一經營,形成連片成總的局面。打破農民耕地三六九等好壞不一、產量不一、效益不一的局面,實現大統一。即統一使用種肥、耕種收統一全程機械化、統一賣糧 、統一按股分紅的局面,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終極目標,讓農民真正過上好日子。
他們的近期目標是:計劃在2015年重點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吸收股份,擴大規模。以“吸股不吸儲、分紅不分息”非農民不得入股的原則募集股份,擴大股份募集金額,擴大合作社發展規模,讓廣大農民共享合作社發展成果;二是接受社員,增大總量。對申請入社的農戶熱烈歡迎,來者不拒。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新申請入社農戶已近300戶,所有入社農民都可享受到合作社制定的所有優惠政策,更多的農民將得到更多的真正實惠;三是擴大土地托管規模、提升農機代耕能力。
2015年計劃接受農民托管耕地200公頃以上,投入100萬元購置10臺(套)大型農業機械,使大型農業機械總量達到20余臺(套);四是建立組織,提高層次。計劃在2015年在合作社內部建立一個黨支部,通過黨支部開展活動,豐富黨員生活,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合作社發展助力、為農民致富獻計;五是致富不忘鄉親,感恩回報社會。計劃拿出一定資金,積極開展“幫老助學”社會公益活動。幫扶合作社所在的那木鄉躍進村貧困五保戶老人解決困難生活,讓貧困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助力該村優秀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學有所成,成為棟梁之才回報家鄉、回饋社會。
到2015年末,合作社將達到如下目標:入社農戶將突破500戶,成員出資總額實現300萬元,全年實現總收人130萬元,純利潤50萬元。合作社原始資本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為合作社發展積蓄實力、為社員謀取利益、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做大做強合作社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我們堅信,通過合作社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雙遼市那木鄉++禾合作社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雙遼市陽光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