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實施后,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按照《吉林省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長春市城區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學習試點縣經驗,反復研究,仔細斟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培育模式。
1.培訓對象的優化
新型職業農民與普通的農民不一樣,他們承載著新農村建設的使命,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通過先期的調查、摸底,走訪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及農業企業,與基層政府主管部門取得聯系,結合各專業特點,遴選學員。
一是著力將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等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學員。他們具有一定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底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發展機遇。
二是吸收返鄉創業大學生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大學生有踏實干事業的勇氣,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具備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優勢,可以通過他們的成功創業影響更多的農村優秀青年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當中。
三是把農業企業的雇工納入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范圍。專業技能型培訓班主要采取與農業龍頭企業合辦的形式,兩期專業技能型培訓,使兩家涉農企業的123名工人通過培訓積累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承擔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責任,促進工作質量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工作業績,深受企業的歡迎。
2.培訓專業的細化
專業設置進一步細化。生產經營型培訓班共開設苗木、種植、設施蔬菜三個專業;專業技能型共開設種植、蔬菜栽培、食用菌生產 三個專業;社會服務型共開設農機操作員、農業機械使用及維護兩個專業。專業課程設置根據學生起點不同進行細化,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的情況,科學設置培訓課程。以農業機械使用及維護培訓班為例:針對2014年農業機械事故頻發的現狀,把聯合收割機和農業機械安全操作的專業知識安排到課程中,既有理論知識講授,又有實踐操作教學。由于培訓內容更貼近生產實踐,所以學習的時候學員都聽的認真,記的仔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廣大學員的好評。
培訓與時俱進,適應時代,適應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要求。農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新技術的轉化和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更新,促使農民對知識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更新。針對不同專業,聘請相關專業知名專家、教授進行理論知識更新和實踐技能指導。
培訓內容有相應的深度、難度和廣度。學員走出去、教師請進來,是職教中心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重要舉措,大大提高了培訓質量。教育中心先后組織學員到省內、外特色園區參觀學習,通過參觀學習,不僅開闊了學員們的眼界,也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使他們把新知識、新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
3.培訓師資的多元化
培訓的教師隊伍建設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培訓質量的重要保障,直接決定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培訓效果。教育中心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根據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安排,精心選派本單位具有多年培訓和實踐經驗的骨干教師授課。
二是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吉林農業大學、市農科院、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單位的師資和技術優勢,共聘請25位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為學員授課,從專業的角度為學員補充新的理念和技術。
三是邀請省內農業企業界精英現身說法,鼓勵知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和優秀學員走上講臺,介紹成功經驗,極大的激發了學員的創業熱情和干勁。
4.培訓方式的多樣化
創新培訓方式,創建開放式、多元化培訓體系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采取以下方式開展培訓工作:
一是采取理論知識集中授課,技能實踐現場指導,先進經驗重點考察的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力爭達到最佳的培訓效果
在集中授課環節教師根據學員的實際需求和培訓規范要求,精心準備課件,耐心講解,在教學時使用PPT、視頻短片等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增強學員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知識的有效性。以生產經營型苗木栽培技術培訓班為例,聘請吉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對綠化苗木的整個生產過程進行詳細講解,講課內容從我國綠化苗木市場發展趨勢介紹延伸到苗圃區劃設計。使學員在學到技術的同時,又對未來苗木產業的前景有了深刻了解,增強了他們創業的信心。
在實踐教學環節,采取技能實訓、崗位實踐等教學形式,加強與現代化農業園區、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產業部門的聯系,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社會服務型農機操作員培訓班不僅在集中學習的時候有實訓課,秋收的時候還選派骨干教師到學員家中和田間地頭,重點指導學員農業機械安全操作及維護、保養方面知識。這樣既鞏固了前期培訓成果,又提高了學員的動手能力。
組織學員參觀考察外省、市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果蔬種植專業培訓班學員赴北京參觀考察典型農業生態園及農民合作社,通過幾天的參觀學習,學員普遍感覺到受益匪淺,親身體驗了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明白了科學技術在當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懂得了應善于利用地方特色,以特色文化為底蘊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方式。走出去,開拓了學員的視野,在轉變中調動農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員學習到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產技術,也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
采取專家與學員座談的培訓方式。通過組織專家與學員座談,回顧前期授課內容,了解學員需求,交流種植經驗,專家積極為學員的生產經營活動出謀劃策,并留下聯系方式,方便學員隨時請教生產實踐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受到學員的熱烈歡迎。
二是建立學員交流平臺,強化信息交流互通
各培訓班通過建立學員通訊錄、QQ群等,及時為學員傳遞最新農業科技知識、上級文件精神和各項惠農政策。既加強了與學員的聯系,也為學員之間建立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
三是將學歷提升教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結合
根據教育部、農業部《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的規定,按照省校的具體要求,我單位在參加培訓的學員中擇優選擇了53人注冊成為新一期中專班學員,幫助他們繼續深造,提升專業文化水平。
通過組織培訓工作,促進了學員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學員們充分利用培訓平臺,相互交流探索產業發展方向和前景,相互之間形成資源共享,增強了學員務農的信心。學員們普遍認為培訓內容針對性強,教師講課水平高、方式方法靈活多樣,組織管理規范、服務到位。
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在工作中不斷積極探索、認真總結,努力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做好,力爭成為農民的知心人,成為農民信得過的培訓機構。 (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 劉忠澤 劉洪亮 沈彥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