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在田間生長發育期,水分管理是田間管理的重要技術環節,它不但影響耕層土壤內溫度高低、含水量多少及氧氣含量狀況,同時也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肥料分解轉化等整體環境因素。但水分供應要科學合理,按照水稻的需水規律確定水量,避免浪費,同時也能有效促進水稻正常生長,做到節水栽培。
關鍵詞:水稻;節水;需水規律;生育期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7.011
1水稻節水栽培原理與長期淹水對土壤耕層的影響
1.1生育期供水要適量
水稻生育期用水不是越多越好,水稻起源于沼澤低濕地帶,一生需要較多的水分,但并不是長期處在有水層的淹水環境下生長發育。據測定,水稻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入體內的水分,在各種作物中并非最多,需水量蒸騰系數為395~473克,與小麥、玉米、大豆等旱作物比較并未增加。水稻生育期田內的水分,大部分都被蒸發和滲漏掉,所以在田內土壤保水的條件下并不需大量灌水。
1.2 水稻不同生育階段存在需水差異
水稻不同生育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量差異很大,孕穗和抽穗期是生理需水量最大的時期,此期需保持3~5厘米水層。分蘗期需淺水層與濕潤相結合,就能滿足分蘗期水分的需求量。分蘗末期進入曬田期土壤含水量保持最大持水量70%~80%,乳熟期田內土壤含水量應做到干干濕濕,以濕潤為主。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規律為節水栽培提供了科學依據。
1.3 減少稻田被水淹的時間
稻田長期淹水后對土壤性狀的影響。稻田淹水后,耕作層為水分所飽和,空氣被排除,氣體交換受阻,田內有機物分解產生的如甲烷等有害氣體難以排除,特別是施入的硫酸銨等生理酸性肥料,易形成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毒害根系并易產生黑根現象。
2 水分對株體內生理轉化和體外生態環境的作用
2.1植株體內生理作用
水稻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入體內的水分,以滿足體內生長發育和代謝所消耗的水量。主要作用表現為,一是水稻植株的組成成分。株體內組織中含水量占鮮重的75%~85%,高的可達90%以上,使株體內保持正常形態,避免因缺水而萎蔫;二是制造有機物質的原料,水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只有在有水的條件下才可進一步轉化合成其他有機物質,促進生長發育;三是體內物質代謝的主要溶媒。稻體內進行光合、呼吸、蒸騰,吸收運轉等生理變化過程,必須在有水的參與下才能順利完成。
2.2田內生態作用
生育期間采取淺水與濕潤相結合,以及旺田和干干濕濕等技術措施,解決水氣矛盾,促進根系生長。田內水分調節肥料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任何肥料都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水稻吸收。分蘗期建立水層能促進對氮磷等元素的吸收,有利于早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分蘗末期曬田,能降低對氮磷的吸收,促進對鉀的吸收,控制水稻的無效分蘗,促進莖稈粗壯。早春低溫時間灌水保濕,夏季高溫期間可灌水降溫。開花受精期,提高空氣濕度,利于花粉粒萌發和受精結實。
3 水稻各生育期水分管理技術
3.1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分管理
插秧時水層的深淺對插秧質量,緩苗速度影響很大,無論是人工栽插、機械插秧或拋秧栽植,插秧時水層都應保持在1~2厘米。秧苗在淺水層的條件下,才能使根系入土淺、插得直、不漂秧、不缺穴,同時也有益于提高水溫和土溫,促發新根、緩苗快。
3.2分蘗期的水分管理
秧苗返青后進入分蘗期,分蘗期根系和莖葉迅速生長,需水分較多,而根系生長不僅需要足夠的水分,還需要充足的氧氣,為了保證水分和氧氣的供給量,要求淺水與濕潤相結合,使田內耕層土壤內水、肥、氣、熱協調,稻株莖基部受光充足,促使稻株早分蘗,低節位分蘗,根系發達,植株生長健壯。
3.3分蘗期的水分管理
當穴內分蘗的株數達到計劃產量所要求的莖蘗時,就達到了單位面積內構成產量的總穗數,這些分蘗能夠成穗,為有效分蘗。后產生的分蘗不能成穗或穗小粒少,對產量形成貢獻率低,并且還消耗株體內的養分,造成田間郁閉,影響通風透光,群體中下部濕度增大,為病蟲害的發生傳播創造了條件。在生產中控制無效分蘗的主要技術措施是曬田,可以控制無效分蘗,鞏固有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曬田后可使土壤氧氣含量增加,更新了土壤環境,促進了根系生長,增強了根的吸收能力,同時株型由披散變為挺直,改善了群體結構和光照條件,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增強。
3.4孕穗及抽穗期的水分管理
穗分化到抽穗前是穗器官建成時期,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期,其需水量約占全生育期的40%左右。幼穗分化期間,其器官最幼嫩,含水分也多,如果此期缺水,幼穗發育易受害或受阻。尤其在抽穗前10~14天正是花粉母細胞形成期,此期水分不足,會嚴重阻礙穎花的分化,沒有花便沒有粒,對產量形成影響很大。抽穗開花期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因此也要田內保持一定的水層,空氣濕度過小,花器容易枯萎,妨礙開花受精,增加不實粒數,所以,在孕穗及抽穗開花期保持3~5厘米較深水層。
3.5灌漿期和蠟熟期的水分管理
水稻出穗到成熟是產量形成的主要時期,此期根系活力下降,吸收能力減弱,必須創造氧氣含量充足的土壤環境,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保持葉片的活力,延長葉片的功能期,多制造積累有機物質輸入籽粒,使籽粒飽滿。此期采取淺水與間歇灌溉,田間保持既不能缺水,也不宜灌水過多。水稻進入黃熟后,仍需在有水參與下完成一系列生理代謝過程。適當延遲排水,增加土壤濕度和溫度,使株體內細胞含水量充足,延緩作用的衰老過程,促使葉、莖內的養分向籽粒輸送,增加千粒重,因此,在水稻收獲前應提倡晚斷水,一般以收獲前7~12天為宜。
作者簡介:劉延坤,大專學歷,輝南縣杉松崗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