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元珍+李萍
2014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偕夫人彭麗媛在歐洲訪問期間,曾兩次身著改良版中式禮服出席皇室國宴,既具有中式風格,又符合國際規范的禮服,廣受世界贊譽;在剛剛結束的APEC會議上,國家領導人一身具有中式風格的服裝再次成為一道引人矚目的亮麗風景。
《左傳》注疏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民族的稱謂正是來源于服飾文明,借此中華成為禮儀之邦,衣冠上國;黃帝“垂衣而治”的典故,更說明了服飾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已遠遠超出了避寒遮羞的實用性意義,更代表著禮儀制度的確立和文明時代的到來。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出現過“漢服”“唐裝”等燦爛的服飾文化。然而今天中國人的服裝特色似乎已漸漸模糊了。中國少數民族對外交流協會副會長劉東輝說:“在西服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國的服飾文化已漸漸脫離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氛圍。這不得不說是很大的遺憾。”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將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山裝”以及當時盛行的旗袍規定為國家禮服,曾經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服裝經典。然而,這些終究成為了歷史。“改革開放后,為了打破中國在特殊環境下服裝式樣單一的現狀,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帶頭穿西服,是為了提倡多種文化選擇。今天中國提出文化立國,而文化就是差異,在服飾文化上也要找到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如今領導人帶頭穿中式服裝,就傳遞出積極的信號。”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表示。
“其實外交官一直希望能穿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參加外事活動。”外交部禮賓司前司長魯培新介紹道,“但遺憾的是在我國這樣的服裝暫時沒有。我國外交人員幾乎大多場合都穿西服,偶爾穿中山裝。可是西服作為工作裝在某些場合并不適合,而中山裝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禮儀和著裝習慣了。”他認為,在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外交活動日漸頻繁的今天,確定一款國服十分必要。
在中國服裝協會設計師專業委員會主任趙衛國看來,中西方對服裝審美是有不同評價體系的。“許多人對國服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只是簡單的中國元素的拼貼,而實際上中國元素只是很小的方面,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能量更應被關注。例如西方人對于身材缺陷的處理方法通常是遮蓋、掩飾,而中國人則是講究包容,展現自然狀態。同樣,‘寧穿破不穿錯的說法也說明了相比于外表修飾,我們更注重禮節。”
由此可見,東方服飾之美在于由內而外的感染力,在于融入了幾千年來的智慧和哲學。在中國文化中,一個人的著裝是態度、修養、品格、氣質的展現;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則展現了民族的精神神韻、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若僅局限于外形的設計,熱衷于元素的堆積,沒有了文化意義的彰顯,就不能稱其為國服,只會丟失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積淀下的精神財富。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