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文
自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一直都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當下,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市場正在引起互聯網金融巨頭們的注意。1月20日,國內互聯網金融P2P行業的領軍企業宜信公司正式發布“互聯網金融——谷雨戰略”,這是宜信第二個農村5年計劃。
未來5年,宜信將打造并開放農村金融云平臺,通過農村金融服務生態圈,開放宜信小微企業和農戶征信能力、風控能力、客戶畫像等能力,實現“為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和“促進農村地區消費金融發展”兩大目標。同時新戰略還宣布,宜信將自建1000個基層金融服務網點,不僅提供農村信貸服務,還將提供農村支付、農村保險等創新服務。
事實上,早在2009年宜信就把農村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市場,采用多種模式探索農村金融服務,其中一項公益性金融服務宜農貸業務,就是宜信在農村金融領域最初的實踐,更是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一次試水。到現在為止,宜信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成功實踐已成為國內的成功經驗之一。
五年來,宜信通過宜農貸資源將城市白領的資金通過P2P的模式,支持西部地區的貧困農戶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如今,宜農貸已經形成了1億元的資金由東部流向西部貧困農戶手中,這些農戶分布在陜西、甘肅、青海、內蒙等西部偏遠鄉村。“目前,我們的服務對象只覆蓋了全國21個國家級貧困縣,覆蓋率非常有限,今后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也許幫助他們開一個鄉村小超市、小賣店就能改變其生活;也許幫助他們承包一個茶園就能改變其命運。”宜信公司企業文化與CSR中心總監徐秀玲告訴記者,從第一個100元出借,到現在的1億元出借,已經有13萬人關注宜農貸平臺,這個項目作為一個橋梁,建立的是一種誠信與信任,表達的是一種關愛與真情。
據悉,2013年和2014年,宜信先后攜手中山大學和蘭州大學,在廣東及甘肅進行農村金融調研。調研發現,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在間接融資體系中,傳統金融機構貸款的擴張主要是通過網點和人員的比例擴張,這種單一方式限制了農村金融機構快速發展。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介紹,互聯網金融是新的金融模式,多年以來,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在農村投入不少,但是依然有超過7成的貸款需求無法滿足。這其中,關鍵的制約因素是大部分農戶在央行的征信系統中是不存在的,這個數字大概在3-4億之間,而且農戶也缺乏傳統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必須要有的可抵押資產。但根據宜信在廣東和甘肅農村的金融調研顯示,目前在農村已經有70%左右的人口擁有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作為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已經完備。
毫無疑問,對于農村地區的實體經濟產業而言,互聯網金融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能提供杠桿式扶持與支持,良好的農業扶貧項目與經營模式,如若借助現代互聯網金融手段,農民就能在短時間內見效益。之所以建立“谷雨戰略”,是因為宜信相信農村也有摩爾定律。宜信進入農村市場,依靠手工刷墻把金融服務送下鄉,把農戶的資料、信息錄入相關系統。現如今,通過大數據和爬蟲等技術積累數據,嵌入農戶的生活和生產場景,直接實現數據變現,產生巨大的價值,從而改變農村金融服務的方式和格局。在此基礎上看,宜信依然走贏了堅實的第一步。
下一步,宜信將通過“一云一網”(農村金融云和1000個金融服務網點),讓創新金融服務在農村“下雨”,滋潤“干涸”的貧困地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