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法國、荷蘭、瑞士、奧地利、瑞典、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度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中國10余個省、市、自治區教育行政機構、項目學校代表共400多人,于2013年10月22-24日在北京聚會, 共同參加第六屆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
本屆論壇以“可持續發展教育:走向明天的教育”為主題,經過大會主題報告交流與五個分論壇討論,重溫了200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國際實施計劃》(以下簡稱《十年計劃》)、2009年報告《審查可持續教育的背景和結構》和2012年報告《塑造明天的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過程和學習》(以下簡稱《塑造明天的教育》)等重要文件,回顧了各國為落實這些文件精神而采取的行動及取得的經驗。與此同時,還考察了中國近十五年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論壇的主要任務是回顧《十年計劃》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成果,迎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2014年大會。
與會代表高度評價聯合國發布的三個文件對各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指導作用,特別強調了2012年發布的第二個報告《塑造明天的教育》的重大理論創新價值和實踐指導作用。這一報告收集了全球100多個國家的135個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案例與相關研究成果,展示了國際社會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開展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創新的新鮮經驗。參會專家認為,該報告明確指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正在引導世界教育改革與創新潮流的新趨勢,是今后一個時期內繼續深入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指導性文件。
鑒于此,參會代表達成以下共識。
一、可持續發展教育
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
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長期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立足點已從過去單純的環境保護轉移到對整個人類歷史發展模式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思考。參會代表在討論中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本涵義應當包括培養青少年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新型公民,并且促進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教育
豐富了各級各類教育的內容
與會代表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強調將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可持續發展知識融入課程內容,豐富了各類各級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內容,應該成為青少年和全體公民接受教育和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可持續發展教育將教會我們的孩子準備好如何面對今天和不遠的將來的挑戰,教給他們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都能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生活,它是教給孩子如何高品質生活的教育。
三、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關鍵策略是
推動學習方式創新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促進教學和學習創新的重要動力來源。隨著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積極推進,許多國家的學校的教學方法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主要特點是創新的教學和學習形式大量出現,諸如發現式學習、參與/合作式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跨學科學習、基于批判思維的學習、 基于系統思考的學習、多方利益攸關方學習等。在不少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中,以教師為中心且強調單一知識傳授的教學正在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參與式學習。為實現可持續未來而創新教學與學習方式,正在成為一股教育創新潮流。
四、可持續發展教育
需要關注人類活動的全部領域
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未來公民對參與解決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能力準備。在學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中應當關注人類可持續發展領域多方面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諸如氣候變化教育、災害風險教育、清潔能源教育、可持續消費教育、生物多樣性教育、世界遺產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除了基礎教育需要在學校課程中補充相關內容外,在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企業教育中都應編寫專門教材、開設專題講座,對廣大人群進行可持續發展通識教育。
五、可持續發展教育應當引導
青少年與全體公民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
為促進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可持續發展而實施的教育,必然要求受教育者不但接受可持續發展新知識、新理念,而且希望他們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同當前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相一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與成年公民養成了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和可持續生活方式,他們就越能享受高品位、高質量的幸福人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越能順利前行。
六、以質量監測和評價
提高可持續發展教育質量水平
思辨與實證是洞察教育教學底蘊的兩個窗口。只有引入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質量水平。與會代表高度評價中國、英國、加拿大、德國、韓國等國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質量監測和評價方面所做的探索。建議更多國家根據《十年計劃》等文件的相關要求,制定國家、地區、學校、教師和學生可持續發展教育教育質量監測和評估標準,采取科學方式實施質量監測和評價工作,以質量監測與評價為抓手促進地區、學校與教師自我診斷、自我評析、自我反思與自我修正,逐步構建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區域、學校育人模式,高效率推進教學與學習方式創新。
七、建立與完善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
教師培訓網絡
有計劃地、系統地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與經驗培訓,對于提升教師可持續發展理論認識水平和掌握可持續教學模式,具有基礎性、長遠性意義。與會代表高度評價中國每兩年舉辦一次國內講習班和國際論壇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培訓形式,認為這類培訓對提高參會校長、教師等人員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素養并借鑒他人有效經驗,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編輯 郭偉 校對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