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根東 張婧 王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于2014年11月5-18日在日本名古屋和岡山召開(11月5-8日召開全球青少年論壇,11月10-12日召開全體會議和部長級會議,11月14-18日召開系列邊會,在閉幕會議上全體通過《愛知-名古屋宣言》)。本次大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日本政府聯合舉辦,是2005年啟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國際實施計劃》(以下簡稱《十年計劃》)以來,繼2009年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德國波恩)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又一次全球性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大會的主題是“今天學習是為了可持續的未來”,其主要特點可概括為高規格與高視角、大檢閱與大展示、新結論與新部署。
一、大會的主要特點
(一)高規格與高視角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向大會發表視頻致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日本皇太子德仁、日本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日本愛知縣知事大村英昭、摩洛哥公主、穆罕默德六世環境保護基金會會長拉拉·哈斯娜出席開幕式并發表演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任阿希姆·斯坦納發表了視頻講話。來自世界 150 個國家教育部門領導人,包括 75名各國政府教育部長或副部長及非政府組織、學術界、私營部門、聯合國其他機構的代表專家等1000 多人與會。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率代表團參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致辭中告誡說:可持續發展沒有其他方案,因為我們沒有另一個地球。他要求,本次世界大會要實現四個目標:一是我們學到了什么,要實現什么;二是確定更深一步的研究方向,為全民提供更好的未來;三是加速可持續發展行動;四是明確 2014 年之后的計劃與議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十年計劃》是對聯合國憲章的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呼應。建立持久的和平必須從人類開始,而這些也必須從教育開始。也就是說,教育是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次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宣布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的結束,也同時宣布一個可持續發展教育新的時代的開始。
正如大會開幕式背景板正中躍然升起的巨大藍色箭頭所標示的,此次大會將可持續發展教育涵義高度抽象概括為“今天為了明天”,明確表達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寬廣視界和美好愿景。
(二)大檢閱與大展示
此次大會是對世界各國近十年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取得經驗與成果的大展示、大檢閱。早在兩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組織專家赴亞太、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開展實施《十年計劃》經驗調查,向 100 多個國家發出調查評估問卷,收集詳細數據與案例。劉利民副部長在講話中介紹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六方面成功經驗。一是堅持理念先行,注重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中國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中,在培養目標中明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二是注重政策保障。2010年,中國政府將可持續發展教育寫入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從政策上保障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有效實施。三是從課程開發與教學環節入手,中國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課程體系,教學過程注重激發學生主動性并創新學習方式,努力達到更新學校辦學理念,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學生素質的目標。四是注重教師培訓。中國舉辦了11次國家級講習班,不斷提高校長和教師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五是通過標準與示范引導,研究制定國家、地區與學??沙掷m發展教育質量評價指標,促進學校與地區教育實踐創新。六是形成合力,鼓勵探索。中國成立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委員會,匯聚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與教科文組織合作,長期支持北京等地連續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驗探索。目前,中國已建成(ESD)學校1000余所,其中包括300所示范學校和700所實驗學校,為在全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積累了大量有益經驗,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大會邀請25國以有效專題案例形式在中心大廳展示其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經驗與成果。作為受邀國之一,中國的專題案例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學校,主要展示了2009-2012年間全國一批實驗學校執行“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青少年科技創新項目”的成果,包括評選出的100個可持續發展學習創新標兵、評審出的100所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學校、表彰的100個青少年節能減排監督崗、100份青少年向政府提交的節能減排建言書。
除此之外,作為特例,中國還受邀在大會展廳專設兩個展位進行綜合展覽,主題為“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促進優質教育”,展覽內容包括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五年歷程、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學校分布圖、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路線圖、可持續發展教育運作思路圖、學??沙掷m發展教育對素質教育影響因素圖、學校可持續發展教育效果評價圖、地區可持續發展教育質量評價表。同時,展出國家報告《面向可持續未來的教育:人類教育之夢——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 15 年歷程回顧與未來展望》、成果集《可持續發展教育:教育創新之道》及 6 冊單行資料。
(三)新結論與新部署
本次大會發表的一份重要文件是《塑造我們期望的未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總結報告》(以下簡稱《十年總結報告》),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啟動 《十年計劃》以來,陸續于 2009年、2012年發布的兩個監測評估報告以來的第三個報告,該報告是在收集世界100多個國家提交的有效案例與對部分可持續發展教育專家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歷經一年左右時間編寫完成的。以總結、 評估各國與相關社會組織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進程與經驗為依據,該份報告明確提出與論證了十年來全球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十大研究結論與發展趨勢:教育系統正在參與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正在融入教育的議事日程,行政領導力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被證實是有效的,各利益相關者與可持續發展教育之間的合作是非常有效的,地方政府在可持續發展教育過程中的任務在逐漸明確與增強,研究機構正在走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了學習者與教學法的相互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與正規教育已實現相互融合,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正在逐步發展,職業教育與培訓具有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本次大會發表的另外一份重要文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行動計劃實施路線圖》(以下簡稱《全球行動計劃》),是關于2015-2019年推進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總體設計和實施部署。
按照這一文件的部署,國際社會將在以下五個重點領域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推進,更新學習與培訓方式,提升教育者和培訓者的能力,動員青年人廣泛參與,參與制定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同時,未來五年可持續發展教育主要關注四個方面的工作。在學習內容方面,要注重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 減少災害風險、 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等可持續發展教育專題整合進課程。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方面,要按照以學生者為中心的原則設計教學和學習, 采用自主探究、實踐探索等學習方式,注重實體和在線學習,以激發學習者為推進可持續發展而有所作為。在學習效果方面,要激勵學生形成核心學習能力,如批判性和系統性思維、合作決策、對當代人和后代人負起責任。在促進社會轉變方面,要使任何年齡的學習者都能參與促進所生活的社會向更加綠色的社會轉變,激勵人們采取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使其最終成為積極的奉獻者,以創建一個更加公正、和平、寬容、包容、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二、國際專家對中國經驗的評價及相關啟示
會議期間,有200多人次參觀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成果展覽,還有數十人次和中方代表進行了對話交流。德國漢堡可持續發展教育委員會哈維教授在對話中指出,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他希望在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中,雙方能夠加強溝通與合作,共同研究可持續發展教育學?;蛘呖沙掷m發展教育城市的評價標準,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也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較大的影響力,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開展。
斯威士蘭環境局專家團代表艾瑪·愛倫教授參觀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展覽后說,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教學實踐非常深入,教育內容、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創新也為他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參考。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維克特博士認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展覽很有特色,基于學校教學與實踐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教育路線圖、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理念等,這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發現,希望今后能夠加強中美之間的合作與研究。
肯尼亞未來訓練與咨詢研究中心主任瑪麗博士同樣高度贊揚說,中國有 1000多所學校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教育中,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中國在學校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踐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她感到很欽佩。她希望能到中國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以更好地了解可持續發展教育,今后在肯尼亞開展更深入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研究。
此外,一批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英國的學生志愿者也利用服務間隙,認真參觀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展臺,紛紛表達了感謝與祝愿。
初步研讀大會文件與部分國家成果報告并結合中國實踐加以比照和審思,從中可以得出以下三個啟示。
第一,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加速推進、勢頭正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文件十年前發布時,響應者寥寥。既是由于可持續發展對教育的需求未像今天這樣緊迫,也是由于如何操作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大多沒有經驗,對此感到茫然。歷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和專家的不懈研究、宣傳和實際推進,更是由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一批國家先行開展理論探索、實驗研究、師資培訓、反復實踐,逐漸推動越來越多的政府領導人、教育專家、校長與教師、社區與企業等關注并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來。
第二,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有明顯的國際比較優勢。通過和其他國家可持續發展教育經驗的對接和比照,我們深切感到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國際社會中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首先,中國的頂層設計具有顯著的高端占位特點。十五年來,作為全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的研究與指導部門,北京教科院科研團隊始終密切關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教育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又積極跟進建設創新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明確要求,適時把握住了教育為促進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正確方向。其次,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概念體系研究具有前瞻性與先導性。以2009 年在《可持續發展教育基礎教程》一書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基本定義,2011 年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 提高教育質量》一書提出與論證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路線圖為標志,本團隊基本完成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概念體系框架的構建。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 年、2012年發布第一、二個可持續發展教育監測評估報告做出相關結論比較,中國的研究進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致同步并有所超前。再次,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還具有政策文本類級高與出臺早,實驗學校建設注重促進優質教育與優質學習,實驗區建設的制度性、規范性、示范性強以及注重國內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多個特點。
第三,可持續發展教育對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創新導向價值?;仡欉^去的十年歷程,《十年總結報告》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方向與價值定位為“塑造我們期望的未來”,高瞻遠矚。
三、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
主要任務及對策建議
參會專家提出的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點任務及對策建議筆者總結為以下七點。
第一,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研究。高校和教育科研院所專家尤其需要進一步關注和參與以下專題研究:可持續發展和教育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教育關系、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全民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全納教育)關系、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優質/素質教育關系、可持續發展教育涵義等,要深入總結前十五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成功經驗,跟蹤借鑒其他國家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成果,積極構建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體系。
第二,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國家與地方教育政策與規劃。國家及地方政府有必要研究、制定和落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部署的專門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指導性實施文件。同時,各地區需要大力開展有效的實驗研究和有力的社會宣傳,地方政府負責人要更深入了解與理解可持續發展教育對促進當地教育改革與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價值。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國家與地方教育政策與規劃,并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國家及各地區教育督導評價體系。
第三,強化培養青少年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綜合素養。要在總結與提煉十多年積累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強化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價值觀教育,主要包括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熱愛祖國、敬業誠信、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弘揚優秀傳統、借鑒多元文化等。要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繼續強化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創新,大力培養可持續學習能力,主要包括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基于問題的學習能力、全面有條理的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與綜合評價能力、社會調查能力和設計解決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方案的能力等。要強化可持續生活方式養成教育,主要包括踐行健康、綠色且有利于可持續成長的作息、飲食、健身、養生、出行、購物與交往方式。
第四,繼續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區與實驗學校建設。依照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的要求,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開展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區與實驗學校建設取得了多方面的實踐效果,受到了當地政府和學校的好評,其中的部分經驗也獲得前往考察的國際專家贊賞?;诖耍斜匾^續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在全國更廣泛的地區有計劃地推進實驗區和實驗學校建設。同時,要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教育有效案例的總結與傳播。
第五,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能力建設。有必要在各級各類培訓機構開設可持續發展教育專題必修課程,把聯合國和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重要文件、國內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納入各級各類人員,尤其是校長、教師的繼續教育系列,并作為其中的必修內容之一。加大力度提高各級干部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能力。同時,要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骨干人員培訓,提升其專業水準。在可持續發展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學校、社區或其他機構,定期舉辦專題性展示活動與研討會,包括觀摩與評估課堂教學、觀看學生科技創新成果演示、社區人員和家長講述可持續發展教育效果等,使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培訓形式更加生動。
第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非正規教育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必要在各自領域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和政策研究,使可持續發展教育從基礎教育領域為主逐步向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終身教育體系拓展。為此,國家教育部相關部門有必要研究制定相關指導意見或工作建議,以利于幫助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工作者提高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自覺性并明確操作方法。要有計劃地在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中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教師培訓、課程開發、教學與學習創新研究、經驗交流等活動。同時,要系統開發區域性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基地,使更廣泛的人群受益。
第七,建立與完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國際合作機制。近年來,由于中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時派出代表參與多方面國際交流,促進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經驗的傳播,幫助中國校長和教師學習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隨著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深入開展,中國研究人員、校長與教師有必要繼續積極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地區、次地區級別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培訓與研討會議,尤其注重發揮亞太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的網絡協調作用,通過多種渠道傳播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成功經驗,建立與擴大開展中外可持續發展教育雙邊、多邊合作與交流的平臺,提高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合作的品質,繼續保持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國際比較優勢。
編輯 郭偉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