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真的想取代“中國制造”?
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認真看待印度制造業,那里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但投資印度并不意味著在該國開展業務變容易了。

幾十年來,“培樂多”、“大富翁”以及“孩之寶”的幾乎所有玩具都在中國生產。現在,“孩之寶”開始改弦更張。
雖然“孩之寶”旗下較為昂貴、復雜的玩具,比如電子的“親親寵物”系列,仍然在中國加工制造,但該公司的生產訂單也發往了土耳其、印尼、越南和墨西哥。“孩之寶”進軍最積極的地方是印度,它現在已經在印度有了幾家相當大的工廠,而且還計劃再開一家。

印度總理莫迪在年推出了宏大的“印度制造”計劃,但并非一切都按計劃進行

但是和許多公司一樣,“孩之寶”在購買土地的問題上也陷入了印度的官僚泥沼,項目進度落后了數月之久;與當地政府的談判非常艱難,花的時間比預期的長。
對于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來說,這種情況是政治和經濟上的一個挑戰。
一年多前,莫迪穿著亮黃色的傳統上衣,站在一個巨大的印度虎標志下,推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壯大印度制造業的計劃。“印度制造”計劃承諾削減官僚手續,改善基礎設施,為大型跨國公司和其他外國投資者鋪平道路。這是莫迪競選政綱的核心。
但自那之后,幾乎沒有哪一項目標在按計劃進行。

改善該國的道路、鐵路和港口不足的行動進展緩慢,腐敗仍然猖獗。隨著更多的工廠建成,印度城市空氣污染的程度甚至變得比中國還糟糕,而且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重寫勞動法和土地法,大幅調整地方稅的計劃也在議會里遭遇阻撓。莫迪想繞過議會頒布臨時行政命令,但也遇到了麻煩。
莫迪最具爭議性、但有可能帶來影響深遠的行政命令,是允許將農田更容易地轉變為工廠用地,它已經在今年8月31日到期,莫迪決定不再延期。這個行政命令在各邦的選舉中已經成了一個政治包袱,農民擔心有人利用它來征收自己的耕地。
“經商環境仍待完善。”財政部長阿倫·賈特里表示。他補充說,各邦政府已經開始修改土地法和勞動法。

然而,有點出人預料的是,印度制造業已經開始慢慢吸引海外投資了。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代工制造商,其大部分工廠都設在中國。今年8月,該公司表示到2020年前,將在印度西部開設10~12家工廠,雇用多達五萬名工人。
這個計劃公布一周前,通用汽車宣布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市場開發新車型,并將其在浦那市郊有七年歷史的老廠擴大將近一倍。
印度官員認為,制造業對該國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印度每年有1000萬青年工人加入勞動力大軍,幾乎沒有其他方法來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德文德拉·法德納維斯是莫迪的盟友,也是孟買和浦那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席部長。他一直積極宣傳該邦巨大的勞動力資源。“我們有人力資源——如果我們能夠釋放這些資源的潛力,就可以成為整個世界工業生產的先鋒。”法德納維斯說。
這種宣傳發揮了效果。在過去兩年,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了46%。最近涌入的外國投資正在幫助推動印度經濟增長,印度預計會成為今年全世界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在很多方面,印度都受益于中國面臨的挑戰。
過去10年里,中國藍領工人的工資至少翻了兩番。盡管經濟疲軟,但企業卻面臨著用工荒。“如果想招1000人,只能找到600人,并且每個月的人員流動率會達到15%到20%。”美好集團的謝鴻強說。該集團是“孩之寶”的供應商。
相比之下,印度工資水平低。浦那有時被稱作印度的底特律,在那里,工廠熟練工的月工資也只有大約300美元,是中國工資的一半。
但對印度來說,保持優勢并非易事。
其中一個問題是,印度需要大幅升級道路、港口和其他基礎設施。美好集團起初考慮在離加爾各答市區約200公里的地方建廠。但印度糟糕的路況意味著,這段路要耗時四個小時。
“在中國,200公里只要兩小時。”謝鴻強說。他最終決定去找距離港口幾公里遠的高價土地,卻又遭遇了效率低下的地方官員。
印度還試圖在全球貿易失速之際擴大制造業。印度儲備銀行行長、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拉古拉姆·拉詹稱,印度大力推動出口可能會招致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
“如果指望成為另一個中國,卻又不在政治上遭遇任何反彈,那就太天真了。”拉詹在孟買接受采訪時說,“要想贏得市場份額,我們還要打一場艱苦得多的仗。”
(陳亦亭土土譯)(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