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棟
(汝州市中醫院 中醫內科,河南 汝州 467500)
?
利水方輔助治療高血壓臨床療效分析
李 棟
(汝州市中醫院 中醫內科,河南 汝州 467500)
目的:探討中醫利水法輔助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2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常規降壓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利水方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SBP、DB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BP、DB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治療后SBP、DB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1.67%,優于對照組的6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利水法輔助治療高血壓可有效提高降壓效果,且無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高血壓;利水方;降壓效果
高血壓為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也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其病因復雜,如若控制不良,還可引發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在祖國醫學中,一直都有“血水相關”的說法[2],利水法是治療水濕壅盛病證的常用方法,根據“血水相關”原理,我院將中醫利水法應用于高血壓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患者均為原發性高血壓,排除惡性腫瘤、先天性心臟病、嚴重心肌病、嚴重肝腎疾病及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繼發性高血壓、有藥物過敏史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2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研究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43~71歲,平均(62.8±4.7)歲,病程2~19年,平均(5.3±2.4)年;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4~73歲,平均(63.9±5.0)歲,病程2~20年,平均(6.1±1.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西醫常規降壓治療。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浙江昂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460,2.5mg/片),每次2.5mg,同時口服纈沙坦膠囊(永信藥品工業(昆山)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35,80mg/粒),每次1粒,每日1次,均于清晨服用。持續治療2個月,治療過程中進行血壓監測,并根據血壓情況適當調整藥物劑量。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在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纈沙坦(用法、用量同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利水方治療,組成:茯苓皮、夏枯草、赤小豆、地龍、漢防己各15g,益母草、桂枝各10g,寄生、杜仲各12g,天麻、鉤藤各9g。頭暈明顯者加僵蠶9g,胸悶者加厚樸10g,畏寒者加肉桂9g。以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持續用藥2個月。
1.3 療效評價
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收縮壓、舒張壓,根據治療后的血壓下降程度,判定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后,DBP降低10mmHg以上并恢復正常,或者DBP未恢復正常但SBP降低30mmHg以上者,為顯效;治療后,DBP恢復正常但降幅不足10mmHg,或者DBP未恢復正常但DBP降幅在10~19mmHg之間或SBP降低20mmHg以上者,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2個月治療,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為63.33%,研究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BP、DBP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SBP、DB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BP、DB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SBP、DB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3],高血壓是由外周血管阻力及結構改變所致,且水鈉代謝障礙、血容量增加、心搏輸出量增加也與高血壓的發生具有顯著相關性。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BP、DBP水平比較 (±s,mmHg)
在祖國醫學中,高血壓屬“眩暈”范疇,在《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進一步將眩暈證細化為虛眩和風眩,而風眩則特指高血壓[4]。中醫認為,血壓升高是因為主運化的脾胃功能受損,無法將水谷化為精微,運送至周身各處,從而致氣虛無力,無法將血液運送至周身各處,血瘀則氣滯,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同時,脾虛則水液失運,致痰飲停留,痰濁而阻,故濁陰不降、清陽不升,陰陽氣血紊亂,導致血壓升高[5]。最近幾年,關于從脾胃論治高血壓的文獻報道越來越多,如針刺足三里穴、應用健脾利水方等。
本次研究中,在高血壓的臨床治療中加用了中藥利水方,其由茯苓皮、夏枯草、赤小豆、地龍、漢防己、益母草、桂枝、寄生、杜仲、天麻、鉤藤組成。其中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之功效;益母草利水、活血;附子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夏枯草、地龍、茯苓皮利水、清肝、消腫;杜仲具有清熱利尿、增加血管彈性之功效;鉤藤是治療肝火頭脹痛、肝陽眩暈的常用藥。諸藥合用,共奏利水、通絡、溫陽之功效[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加用中醫利水方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SBP、DB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其治療總有效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中醫利水法輔助治療高血壓可有效提高降壓效果,且無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范洪亮.中醫利水法論治高血壓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11):1870-1871.
[2] 顏青魯,張愛芳.老年高血壓病中醫征候規律探討[J].亞太傳統醫藥,2012,8(11):163-164.
[3] 鐘英.中醫治療中老年高血壓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3,9(11):104-105.
[4] 朱燕波,王琦,鄧棋衛,等.中醫體質類型與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1):40-45.
[5] 張曉嵐,吳治恒,劉喬平,等.中醫利水通絡法治療高血壓效果觀察[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6):97-98.
[6] 陳蓉.探討中醫利水法治療高血壓的療效[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3):12.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08-30
李棟(1979-),女,河南省汝州市中醫院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內科。
R255.3
A
1673-2197(2015)01-0104-02
10.11954/ytctyy.2015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