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筆者帶著兩幅地理掛圖:《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自制的幻燈片,走進教室,同學們以質疑的目光注視著我:“語文課怎么帶來的是地理掛圖?”看著這一張張可愛的面容和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我不失時機引導同學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我的兩幅掛圖上,讓他們分別觀察,然后口述各圖特征,好多學生爭先恐后,各抒己見,反饋出不少地理知識信息:青藏高原,雪上連綿,冰川廣布,山脈之間,寬谷盆地,地面平坦有“遠看是山,近看成川”的神妙之感;而“內蒙古高原”則是地面坦蕩,一馬平川的廣袤原野。在誘發靈感、激起興趣的同時,我打開提前準備好的錄音“敕勒川,陰山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并配以幻燈片讓學生了解內蒙古同胞衣、食、住、行的民族風俗。讓學生調動感官來感悟詩歌的背景,將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形象思維能力綜合起來,創設優美愉快的課堂情境,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首詩的意境中去,“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壯麗的曠野之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雄壯粗狂的樂府民歌縈繞在腦海中,在通過老師的點化,學生在很輕松的心理狀態下領會了這首詩,并且又以稚嫩之筆描繪了內蒙古高原的北國風光,而占用課堂時間僅僅只有二十分鐘。
記得古代教育家孔丘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當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歷史賦予我們每一個教師的任務是開辟荊棘叢生的“蜀道”,中華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不再靠地大物博的自然資源,人口數量的多多少少而取決于炎黃子孫的素質,尤其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綜合能力。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授者,如何才能將本民族語言創新地弘揚于世界,如何培養跨世紀高素質創造型人才,以便積極提高全民族素質教育?這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落實。
一、新型啟發,觸類旁通
新型啟發,就是在人的創新性活動中,從其他事物中得到啟發,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今天,知識、文化,經濟競爭的時代,我們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工程師,都不甘示弱,苦思冥想,肩負著民族語言發展與創造的重擔,人們深深知道,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是一個國家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給我們的民族以驕傲和自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陶冶了我們的情操;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麗山河賦予了多少文人墨客揮筆抒懷的素材。大地是一切萬物生存的源泉,地理知識更是作家寫作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將部分地理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既是文地知識縱橫交融,又能激發學生興趣,創造樂學情境。如講授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我們可用學過的地理知識來組織教學,用幻燈放出“中國地形圖”和“長江水系圖”回顧中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的階梯狀分布,并且三階梯的海拔高度相差懸殊,體會“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大無畏精神和豪邁氣概。在長江水系圖上,分別指出詩中的水系名稱,領悟金沙江的湍急,大渡河的險要,豈能勝過紅軍鋼鐵般的革命意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那滾滾奔騰的江水,那條條冰冷的鐵索,映入學生的腦海,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敬佩之情,而且教師可將學生注意力像磁鐵一樣吸引住。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本領,而且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通過文地知識的相互滲透,創設情境,可將學生的不隨意注意力轉化為隨意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學生的形象思維也會隨著教師的引導而不斷深入,達到“我要學”的程度,發揮主體作用,培養他們敢于提出新觀念,新設想,善于主動歸納文章的結構、主旨、寫法,使知識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教師有意識地采用一些新奇的教學方法,創設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新情境,從而體現祖國語言的新奇美。愛迪生也曾說過“凡是新的,不平凡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人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他得到原來曾有過的一種觀念。”地理知識本身就蘊藏著無數人類沒有解開的奧秘,無論是神秘的青藏高原,還是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五彩繽紛的世界對學生總有無窮的吸引力,這些都會吸引學生在課堂上探索那些對他們來說未知的新世界,融這些新奇于語文課堂,將會得到雙向收獲。
二、互設質疑,促進頓悟
語文教學是文學作品的體現和傳遞,而文學作品的內容雖千差萬別,形式千姿百態,但它們都是作者對生存在地球表層萬物的反映,是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雖說藝術的真實性并不是生活的真實性,但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沒有脫離現實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等,比如: 同時是冬天,同一個國家,為什么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描繪了一幅“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寒風凜冽,銀裝素裹的景象,而老舍卻在《濟南的冬天》勾畫出的是一幅無結冰、無霜凍、無風響晴、溫和的冬天呢?美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指出“凡是沒有被悟性徹底領會的事項,都不必用熟記的方法去學習”。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只在不會問,智者問得笨,人力勝天上,只在每事問。”這種質疑設難是啟迪和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金鑰匙。如從《大自然的語言》寒來暑往,春夏秋冬,我們這個農業大國,何時種植何作物呢?《大自然警號長鳴》與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有關嗎?“是山城啊,是水城?”賀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只是以文學筆調設問,而無解答,那么漓江兩岸的峰林奇異、江水青碧,會不會是喀斯特地形?“凡事兩江匯合的地方,總有比較繁華的城市”,為什么?諸如此類的疑問,舉不勝舉,作為語文教師應充滿信心,不斷創新教學程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推進語文素質教育。
總之,滲透地理知識于語文教學中,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使二者相輔相成,不斷深化,成為學生創新思維的階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