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川
(云南省開遠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61600)
針灸配合仰頭搖正法治療寰樞關節半脫位50例療效觀察
羅 川
(云南省開遠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61600)
目的 觀察針灸配合仰頭搖正法治療寰樞關節半脫位臨床療效。方法 治療組采用針灸取穴雙側風池、雙側肩井、雙側翳風、雙側風府、大椎、等穴,先針刺,配合仰頭搖正法;對照組采用單純針灸治療。結果 治療組50 例,總有效率達96.9 %,較單純針刺治療(有效率為53.6 %)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結論 針灸諸穴配合仰頭搖正法治療寰樞關節半脫位,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代謝,舒筋利節松解粘連,改善頸項部肌肉、血管痙攣并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血供,消除炎癥神經、肌肉的血液循環,減輕頭暈、頭痛癥狀,取得良好效果。且張口位片對確診有決定性意義。
針灸;仰頭搖正法;寰樞關節半脫位
寰樞關節半脫位是指寰椎與樞椎之間因內外力失衡,解剖位置移動超過生理限制范圍后不能自行回到正常狀態且引起以頸項部疼痛和關節運動障礙為主的臨床表現的病癥[1]。本病的臨床癥狀較為復雜,可表現為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耳鳴,視力異常、平衡障礙、睡眠障礙甚至暈厥等多種癥狀。目前西醫最常用的方法是外科手術治療,即經后路行寰樞椎間內固定融合術,此法雖然可以達到穩定寰樞關節的目的,卻喪失了頸椎正常的活動[2]。針灸配合仰頭搖正法以其療效確切、操作簡便、副作用少而深受患者歡迎。現報道如下。
患者均按《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診斷依據及拍攝頸椎張口位片或寰樞椎CT平掃確診,并無脊髓神經損傷。確診為寰樞關節半脫位。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年齡8~85 歲,病程1~7 個月;對照組50 例,男31 例,女19 例;年齡9~83 歲,病程1~6 個月;2組年齡、病程、病因及分型等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具可比性。
2.1 治療原則 本病因經絡,氣血長期痹阻不通,日久傷及肝腎,或長期過勞,肝腎虧虛。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清竅失養則頭暈眼花,耳鳴耳聾。故應補益肝腎,疏通經絡為治療原則。2.2 取穴原則及取穴 以頭頸部經穴為主,遵循循經取穴原則,取穴:雙側太陽、雙側風池、雙側肩井、雙側翳風、風府、大椎、百會。
2.3 針刺、仰頭搖正法
2.3.1 治療組 針刺配合仰頭搖正法。針刺:雙側太陽、雙側風池、雙側肩井、雙側翳風、風府、大椎、百會等。以上穴位常規消毒后,平刺,淺刺,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加電針,電針以雙側風池、雙側太陽穴為主,每天一次;仰頭搖正法 患者仰臥,低枕。術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使病人頭部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后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囑病人放松頸肌(緩慢動2-3下),待頭轉到最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復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復位的彈響“咯得”聲。一般先復健側,再復患側(以觸摸到椎體橫突或后關節突,偏歪者為患側)[4]。復位前先以掌揉法,一指禪推法等放松頸部肌肉,時間為10 min。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2.3.2 對照組 只用針刺方法,取穴,治療方法與治療組相同。2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配合頸項部濕熱敷,每天1次。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結合Sampath等[5]對頸椎病的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定,以患者癥狀體征的改善和工作、生活能力的恢復為指征,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未愈4級。臨床治愈:原有癥狀和體征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頸椎張口位片復查:齒突居中,半脫位恢復正常。顯效:原有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較輕勞動和工作,頸椎張口位片復查:寰樞關節半脫位有所糾正。有效:原有癥狀和體征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頸椎張口位片復查:寰樞關節半脫位有所糾正。未愈:癥狀無變化或改善,頸椎張口位片復查:寰樞關節半脫位未糾正。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針刺宜早不宜晚,取穴宜少不宜多,手法宜輕不宜重;注意保暖,避免風吹。另外,應矚患者低頭勞作時間不宜過長,仰頭搖正法后以頸托固定頸椎,每次30min,這對縮短療程有重要意義。
寰樞關節半脫位屬于中醫學“骨錯縫”范疇。中醫認為,肝腎不足是其發病基礎,風、寒、濕侵襲是重要的誘發因素,而“骨錯縫,筋出槽”則是發病關鍵,現代醫學認為因長期低頭勞作,或睡眠姿勢不當,或運動損傷等,傷及肌肉、韌帶,頸椎變形、骨質退變,導致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椎間孔變窄,血管受壓,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通過針灸配合仰頭搖正法等綜合治療,針刺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代謝,舒筋利節松解粘連,解除局部血管痙攣,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血供,減輕頭暈、頭痛癥狀。仰頭搖正法(龍氏正骨手法[4]中的一種手法)的優點在于仰頭時可以打開寰樞關節面,并在搖頭的過程中施以巧勁以達到“動中求正”的效果。通過仰頭搖正法復位可直接糾正寰樞關節半脫位,可以緩解頸部肌肉緊張,解除椎動脈的痙攣,從而有效的緩解頸部各種癥狀。故臨床上應針對不同病因予以治療,針灸配仰頭搖正法,協同治療,既縮短了療程,又提高了療效。
[1]李青,賈連順,陳雄生,齒狀突骨折伴寰樞關節脫位的治療[J].頸腰痛雜志,2002(03):202-205。.
[2]沈寧江,王書成,盧傳新,等.寰樞椎脫位的機制及診斷[J]。頸腰痛雜志,1998(03):57-58。.
[3]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4]魏征。脊柱病因治療學[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87.
[5]Sampath P,Bendebba M,Davis JD,et al.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Prospective,multicenter study with independent clinical review[J].Spine,1999,24(6):591-597.
羅川(1979-),男,云南開遠人,研究方向:針灸臨床。
R274.2
B
1007-2349(2015)12-0053-02
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