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蕾,易 榮
(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穴位埋線結合耳壓治療變應性鼻炎60例臨床療效觀察
王花蕾,易 榮
(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目的 觀察穴位埋線結合耳壓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治療組60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穴位埋線結合耳壓治療,對照組60例患者進行單純針刺治療。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86.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穴位埋線結合耳壓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顯著。
變應性鼻炎;穴位埋線;耳壓;臨床療效
變應性鼻炎(AR),也稱變態反應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為接觸變應原后由IgE介導的炎癥而引起,以鼻塞、流清涕、鼻癢及發作變性噴嚷為主要臨床癥狀的鼻部癥狀性疾病[1]。AR 是以 IgE 介導的多種炎性介質(組胺為主)的釋放、多種活性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參與的鼻黏膜慢性炎癥性疾病[2]。AR在國內和全球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人民日常生活和工作。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穴位埋線結合耳壓治療本病具有一定優勢。現將AR患者隨機分為穴位埋線結合耳壓治療,同時設單純針刺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經過臨床觀察對照,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選擇病例120例,全部來源于2011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針灸科門診和五官科門診。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穴位埋線結合耳壓組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16-60歲,平均44.5歲;病程1年到7年。單純針刺組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18-60歲,平均45歲;病程1~7 a。經比較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經絡分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3]根據1997年中華醫學會中華耳鼻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制定標準,即常年性發作,具有鼻癢、打噴嚏(連續3個以上)、流涕、鼻塞的臨床4大癥狀。1年內發病日數累計超過6個月,1日內發病時間累計超過30 min;病程≥1年;有明顯吸入物和致敏原線索;有個人或家族過敏史;發作期間有典型的癥狀和體征;變應原皮膚試驗呈陽性反應。
1.3 納入標準 符合AR診斷標準,年齡15-60歲,且能堅持遵照醫囑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伴有其他嚴重鼻部疾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糖尿病、免疫缺陷類疾病患者;過敏體質及對羊腸線過敏患者;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但中途加服藥物或改用其他方法者,以及不能堅持治療或其他原因間斷治療者。
2.1 治療組 穴位埋線取穴:取肺俞(雙)、印堂、迎香(雙)、足三里(雙)、豐隆(雙),肺氣虛寒型:加風門(雙);肺脾氣虛型:加脾俞(雙);腎陽虧虛型:加腎俞(雙)、命門;肺經郁熱型:列缺(雙)。所有操作均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操作時必須戴一次性口罩、帽子以及一次性無菌乳膠手套,事先將B40號羊腸線(上海浦東金環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剪成 0.5-1 cm 長度,浸泡于75% 的酒精內備用,穴位常規消毒,鑷取一段約0.5-1 cm長已浸泡好的羊腸線,放置在穴位埋線針管前端后接針芯,左拇指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深度,當出現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到穴位里,周期為半個月,4次為一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耳壓取穴:內鼻、外鼻、風溪、腎上腺、肺、脾、腎。操作:首先用碘伏對耳部皮膚消毒,選用上海泰成防過敏王不留行籽耳穴貼,每次單耳選穴,穴位處單面貼。3日后貼對側耳朵,雙耳交替進行。囑患者每個穴位每日自行按壓3次,每次每個穴位順時針方向揉60次。
2.2 對照組 針刺取穴:針刺取穴與埋線取穴一致,迎香穴針向鼻根,針刺0.5寸,針刺手法為瀉法;背腧穴進針0.3寸,手法為補法;余穴按常規針刺,針刺手法平補平瀉。留針30分,隔1天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休息1周,治療6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藥癥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癥狀消失,鼻黏膜正常,3個月以上無復發。顯效:發作時癥狀、體征減輕,發作次數減少,間歇期延長。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仍時常發作。
3.2 療效結果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變應性鼻炎屬于祖國醫學“鼻鼽”范疇,發作期多為虛實夾雜證,緩解期多以臟腑虧虛為主。肺、脾、腎三臟虛損是本病之根本,因而補益肺、脾、腎乃本病之主要治療原則。《理渝駢文序》曰:“五臟之系成于背,臟腑十二俞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臟腑病皆可治背。”故取穴肺俞、脾俞、腎俞。《靈樞·五色篇》稱:“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亦稱闕中。“闕中者,肺也”,肺為明堂,穴名之義即為印合明堂。《內經》云:“印堂候肺”,認為本穴與肺氣相通。《針灸大成》:“風門:治鼻鼽出清涕。”《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迎香穴位于雙側鼻翼的外側鼻唇溝下端,并且迎香穴乃手陽明大腸經止于鼻部的穴位,肺與大腸相表里,取迎香屬于循經近部取穴,取之既可疏調手陽明經氣,又可宣肺而通鼻竅,是治療鼻病的要穴,《針灸甲乙經》:“鼻鼽不利,窒洞氣塞,僻多涕,鼽衄有病,迎香主之”。足三里穴為保健要穴,既可健脾胃,益一身之陽氣,升清降濁,又可提高人體免疫力。豐隆穴健脾利濕,化痰通絡。《靈樞·口問》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通過對有關耳穴的刺激,使通往病灶的經絡之氣血通暢,以達治療疾病的目的。實驗研究反復驗證了相應耳穴與患病內臟存在相關性,并有相對特異性[4]。本病標為鼻,主穴為內鼻、外鼻;本為肺、脾、腎三臟虛損,故取穴肺、脾、腎;腎上腺具有抗炎抗過敏止癢之功效,另外腎上腺有改善體質,補益氣血的作用,以扶助正氣而達祛邪之功。風溪為疏風抗過敏之經驗穴。
穴位埋線療法是針灸療法的延伸和發展,利用現代技術的空芯針頭,將羊腸線等線體帶入體內并留置在所需部位,對穴位產生更長時間、更大強度的刺激,解決了針刺治療時效短的弊端,對于慢性疾病,比針灸更有優勢。腸線作為一種異性蛋白埋入穴位后可提高機體營養代謝和機體應激、抗炎、抗過敏、抗病毒的能力,以達到治病的目的。腸線在組織中被分解吸收時,對穴位起到“長效針感”效應,延長了對經穴的有效刺激時間。《靈樞·終始》曰:“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穴位埋線療法是集穴位封閉效應、針刺效應、刺血效應、穴位處機體組織損傷的后作用效應及組織療法效應于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5]本組臨床對照發現,埋線結合耳壓治療AR總有效率、治愈率明顯高于普通針刺,能更快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了AR的復發率,比普通針刺方法更有優勢。
[1]韓德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5-209.
[2]顧之燕,董震.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J].中華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3]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9.
[4]管遵信,管鐘潔,姜云武,等.耳穴療法[M],第一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5.
[5]鄭祥容,溫木生.埋線療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7.
王花蕾(1980-),女,山東人,研究方向:針灸臨床
R276.1
B
1007-2349(2015)12-0057-02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