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換好,王曉琴,黃秀鳳
(東莞市塘廈醫院普外科,廣東 東莞 523721)
早期運動護理對胃腸惡性腫瘤手術預后的影響
吳換好,王曉琴,黃秀鳳
(東莞市塘廈醫院普外科,廣東 東莞 523721)
目的 探討術后早期運動護理在胃腸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康復中的作用。方法 將66例胃腸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3例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33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早期運動護理,比較2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腸鳴音恢復、進食、排氣、排便、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12.1%比27.2%,P<0.05);術后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運動護理能夠顯著提高胃腸惡性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滿意度。
運動護理; 胃腸惡性腫瘤; 手術; 預后; 并發癥
胃腸惡性腫瘤臨床常見,其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除廣泛轉移、有手術禁忌等患者外,手術仍是胃腸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由于胃腸惡性腫瘤本身已對患者體質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上胃腸手術對患者的食物攝取造成直接的影響,如恢復欠佳,可導致患者營養攝入障礙,對后續的治療和康復產生不利影響[1]。因此,如何使胃腸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盡快恢復胃腸功能非常關鍵,也是臨床面臨的挑戰。有研究[2]顯示,運動可有效促進腸蠕動活力,但大多患者由于術后傷口疼痛等原因而不愿運動,護理人員的幫助和干預有望為患者緩解心理障礙,參與術后早期運動。筆者采用對比研究方法探討術后早期運動護理在該類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納入標準:1)胃腸惡性腫瘤(胃癌和結腸癌)患者;2)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影像學和病理檢查確診;3)均無手術禁忌,可采用手術治療;4)病歷資料完整;5)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愿意配合相關調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2)血液系統疾病、嚴重感染;3)有精神病史、神經系統疾病導致不能配合調查者;4)除惡性腫瘤外,患者還患有其他的功能性胃腸疾病。
選擇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東莞市塘廈醫院收治的胃腸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患者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齡43~82歲,平均(61.4±15.7)歲;其中胃癌27例,結腸癌39例;腫瘤臨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14例、Ⅲ期29例、Ⅳ期11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6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2組在年齡、性別、腫瘤部位、臨床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術由同一組醫師完成。對照組在圍術期采用常規護理,如幫助患者做術前準備,術后進行基礎護理,并進行必要的飲食和康復指導。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運動護理,主要在術后3個階段進行。
1)術后24 h內:患者清醒后,協助其變換臥姿,12 h后可搖起床頭,半臥位可以幫助松弛腹部肌肉,從而減輕切口疼痛。每隔2~4 h幫助患者進行一次翻身,并進行叩背促進排痰。囑患者練習腹肌呼吸運動和縮肛運動(30 min·次-1,2~3 h·次-1)。
2)術后25~48 h:主要練習四肢運動。上肢為握拳、肘關節屈伸、抬臂、旋肩活動;下肢為膝關節屈伸、直腿抬高、髖關節外展等。
3)術后49~72 h:首先幫助患者練習床邊站立,扶住患者左臂,指導其右手肘關節支撐床面,起身坐立于床沿上,雙下肢下垂,取坐位3~5 min后可床邊站立,攙扶患者室內及室外行走,并逐漸過渡到自行活動。患者可自行活動后,獨立完成穿衣、洗漱、如廁等自理。提臀運動:仰臥,雙膝屈曲,雙腳著床,雙手按壓床沿,臀部從床上抬起10 cm以上,堅持數秒,慢慢放下臀部,30次·d-1。腹部按摩活動:囑患者自行進行按摩,一只手按切口,另一只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300次,手法要輕柔,以腹部產生微熱感為宜。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進食、腸鳴音恢復、排氣排便、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采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內容包括10個項目,答項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計分5、4、3、2分,總分為20~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進食、排氣、排便、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術后發生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腹痛腹脹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2.1%(4/33);對照組術后發生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3例,腹痛腹脹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2%(9/33),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5.3±11.8)分,對照組為(73.2±9.9)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s
手術是治療胃腸道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由于手術創傷、術中牽拉等影響,大部分患者術后可發生胃腸功能障礙[3]。胃腸功能障礙不僅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痛苦,也不利于胃腸吻合口和手術切口的愈合,延長了住院時間[4]。因此,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術后的胃腸功能恢復成為護理工作的重點。
李靜[5]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活動護理可顯著降低胃癌根治術患者胃乏力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付艷玲等[6]采用綠茶噴霧結合早期活動幫助老年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療效良好。本研究對胃腸惡性腫瘤患者術后采用分階段早期運動護理,內容主要包括體位變換、呼吸運動、翻身、叩背、四肢活動、全身運動、床邊坐位、下床活動、日常生活動訓練以及腹部按摩等,運動幅度和強度也循序漸進,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采用個體化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術后并發癥更少,患者滿意度更高。
分析運動護理可改善患者胃腸功能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早期運動有效提高了支配內臟的植物神經功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迷走神經張力,促進腹腔內的血液循環,改善腹腔胃腸道血液灌注與氧供給[7];另外,運動護理增加了胃腸蠕動腸袢間的摩擦力,降低了胃腸蠕動與腹膜、腸系膜、大血管之間的阻力,促進腸蠕動,使腹腔內各種內里相互適應維持內臟活動,減輕各種腸道不適癥狀,增加了消化液的分泌,不僅增進食欲,還加快機體各機能恢復,有利切口愈合,減少術后感染率[8];再者,術后適量的運動鍛煉還在精神上和心理起到調護作用,使體質與心理活動互相促進,形成恢復期的良性循環,促進全身各系統功能的恢復[9]。
綜上所述,術前早期運動護理能夠顯著提高胃腸惡性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減少并發癥,加速患者康復。
[1] 陳麗莉.64例老年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研究[J].重慶醫學,2014,43(15):1964-1965.
[2] 錢迪迪,孫閱.早期鍛煉活動對老年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指標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1,9(2):85-86.
[3] 滕寶群,周好,何宋兵,等.胃腸道腫瘤患者圍手術期醫院感染原因及控制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4):3423-3424,3427.
[4] 盧莉紅,阮玉瑛,曹春蓮.咀嚼與縮肛運動對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5):21-22.
[5] 李靜.早期活動護理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乏力發生率及胃腸功能指標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64-65.
[6] 付艷玲,孫利群.綠茶噴霧結合早期活動對老年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8):66-67.
[7] 吳靜.術后早期抬臀運動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23):27-28.
[8] 曹瓊芳.術后運動指導對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5(4):769-770.
[9] 孫士昌.護理干預對胃癌手術后患者情緒和并發癥影響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20(5):518-520.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4-07-21
R473.6
A
1009-8194(2015)02-0091-02
10.13764/j.cnki.lcsy.2015.02.040